□ 吕焕波
一
“戽”(普通话音hù),是形声字,音“户”而形“斗”,《说文解字》未收录“戽”字。《康熙字典》广韵列举多种切韵,音“户”,或“虎”等,标注“fu5”“fu3”“fu4”,应是不同地方发音。析义为“抒”,组词有“戽斗”,舟中渫(xiè)水器也,岭南方言还有“戽鱼”一词。“戽”为农耕社会、渔猎时代的造字,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这些农耕渔猎工具已渐渐消失,随之古字、古音、古义也将消失。
戽斗(hù dǒu),是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农具。用竹篾、藤条等编成,形似斗。一种是中间系柄,单人使用;另一种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戽作名词用。
戽水,将水从低处往高处舀(yǎo)去。一从低处水沟或池塘舀水进田;二将船舱的水舀出去。戽鱼,意思是戽干水沟或池塘里的水以摸鱼捉鱼。戽作动词用。
《说文解字》舀抒臼也,从爪臼;诗曰“或簸或舀”,以沼切。
从字的原始形义来说,戽与舀更接近本义,可通用。
“戽”字非独岭南地以及闽南客家广府语系存在,在江南吴越和古典诗文均有留存,且又赋予新意,但随着农耕社会和渔猎时代远去,旧物已不存不用,字音也将消失,对于留存的古义则更加不明所以。
二
现存文字记录最早为贯休写的诗《宿深村》,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一说婺州府兰溪人或婺州府浦江人(两地相距不远,今属浙江金华市所属兰溪市和浦江区);又一说为进贤县(今属江西南昌市)人。但婺州兰溪、金华浦江、江西进贤的《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名人先贤无记录,可能名气还不够。其诗《宿深村》:“黄昏见客合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未知是蜀地还是江南所见,至少说明那时已有“戽斗”作为“戽水”“戽鱼”工具。
宋绍兴府陆游《喜雨》诗:“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又《村舍》诗之四:“山高正对烧畲火,溪近时闻戽水声。”
宋平江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六:“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
元山东东平王祯所著《农书》:“戽斗,提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掣之抒水上岸,以灌田番,其斗或柳筲,或木罂,所以便也。”
明松江府徐光启《农政全书》:“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
清扬州府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
清满族文学家文康《儿女英雄传》:“挖了水道,雇上四个长工戽水,也够使的了。”
南国知名杂志《花城》1981年第2期:“夏天,有时去小沟里戽鱼,有时去田里捡谷穗。”
现代作家茅盾《大旱》:“这位住在都市的诗人,一面描写夜的都市里少爷小姐的跳舞忙,一面描写乡下人怎样没昼没夜的戽水。”
可见唐末至现代,山东以南,“戽斗”作为农用工具和乡村情趣深受诗家文人喜爱,也让我们能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中一窥旧物情景。
三
在江苏淮安话中,这个“戽”字用法更为丰富和细腻,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淮安话属于江淮官话的代表,江苏里下河地区方言之一;淮安话“戽”读三声,与普通话中的“泼洒”义近似,即将容器中的液体或者流动性好的细碎固体洒(撒、漫)了出去。“碰倒杯子里的咖啡戽出来了,别烫着。”“把盆里的水戽掉!”
而闽南语系的广东海丰方言俗语中,“戽水”又引申为同舟共济合力进取。初听以为是捣蛋,与“加油”相悖,其实“戽水”者是“同一条船”的人,而“加油”则不一定参与,可能就是旁观者。因此,“戽水”意思与“加油”虽近似,但其义涵盖超越“加油”。水不但是生命之源,也是动力之源。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以水轮带动机械运动是中西方普遍采用的动力,“戽水”就是人们在农耕社会渔猎时代“加油”“打气”的一种通俗鼓励说法。
以前木质舢板小,靠船帆摇撸划桨作为动力,船老大掌舵并指挥桡手划桨摇帆。在航行过程中,遇风浪时有水打进船舱,为避免进水过多过重发生危险,需要将舱里的水舀出,水多时则要戽出,因此,新手或摇帆技术、体力稍逊的水手就要戽水舀水。以前在扒龙船中,桡手奋力划水的同时,也会将水带进船舱,见习或轮休桡手则当助手配角舀水。还有说法来源于“戽水”进田,让水稻等作物长得更好,这也是为植物“加油”的一种方式。还有说是从“戽鱼”引申来,即一起努力实现“摸鱼”的既定目标。相比之下,第一种说法更好更有说服力。不论源于何种方式,“戽水”是在油气电力等作为日常动力燃料使用之前,人们在农耕社会渔猎时代?“加油”“打气”“充电”的一种鼓励说法。随着农牧渔业的现代化,油气太阳核能成为主要能源,农田自动灌溉,海上养殖等已是工业化产业化,“戽斗”早已无用武之地,更不需“戽鱼”捉鱼(很多地方也无鱼可戽可捉),船舶自动压水抽水,标准龙的比赛也不用“戽水”,夺冠更不一定靠实力……“戽水”让位“加油”,但相比之下,“戽水”者是“同一条船”的直接参与人,而喊“加油”者则不一定是身历,更多是旁观者。“戽水”有时也是一种谦辞,类似打网球的“捡球”。
“戽水”这些充满乡土气息渔猎文化的方言俗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古老多元文化的语言活化石,信息化的时代更有条件和职责来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稀缺的语言活化石。随着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农耕时代的“戽水”已被“加油”取代,在信息化时代,将用“神马”来“打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