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焕波
一直以为“刈”是简化字,小时候看见生产队派工时出现“刈稻”“刈草”等字,虽不认识,但凭认识几个方块字,如“毛”与“皮”,“手”“口”等,连猜带蒙,望文生义,也就知道“刈稻”“刈草”是“割稻”“割草”。又恰逢第二批简化汉字出现,因此更以为“刈”是“割”的简化字。后来“二简”弃之不用,“刈”也不见了,更加深“刈”是“割”的简化印象。
后来有一次翻阅古书,无意中发现“刈”早已存在,并不是简化字。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国语·齐语》中,就有“刈”字,为农具镰刀。又《诗·周南·葛覃》:“维叶莫莫,是刈是濩。”屈原《楚辞·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将刈。”《论衡·逢愚》:“春种谷生,秋刈谷收。”南朝宋鲍照《代东武呤》“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再有大唐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卷第八·一国》中记述:“天帝释化其身为刈草人,荷而逐路。”唐白居易有《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终日不能忘。”还有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六月刈新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海陆丰仍有“刈”使用,白字戏《刈须弄》,一出旧戏名三个字,就有两个字是古意,也是古字古音保存传承好的地方。这是“刈”字散见子各式古书旧文和民间,与今字常用的“割”同义。
小时读书,老师在写错的地方打上红“乂”,回来要将错字重写;以前法院公告宣判犯人死刑时会在人名打上红“乂”,知道此人犯死罪已被政府枪毙掉;而有一段时期,发现标语上也有人名会被打上红色或者黑色的大“乂”,但却没有被毙掉,这是名义上“咔嚓”完蛋之意,相比肉体上被“乂”一声毙掉算走运。《康熙字典》“刈,本作乂,后人又加刀(刂)作刈。”用“刀”有“咔嚓”一声,稻和草、身与名就应声而倒,“刈”比“割”直观,可视为“中性字”,又易学易记,远比人或物有“害”才动刀好,但稻之类是因为有益于人类有用才被“刈”的,哪里是有“害”才动刀?或者说“割”更偏重于割弃有害物质,如外科手术切割毒瘤病灶等,如此,“割”比“刈”更胜一筹,当今有“割韭菜”一词,当用“刈韭菜”合适,旧词新用,简单明了。
“刈”还有引申义,《国语·吴语》注亡之,“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广雅》注断也;又,杀也。《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刈人之颈,刳人之腹。”《新唐书·窦建德传》:“我无罪,王何信谗,自刈左右手乎?”《大戴礼记·用兵》:“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后世发起战争的各类用兵者,无不如此,就是与民族信仰关系不大,至今战火未息的异族异教的中东巴以、同族同宗兄弟的俄乌更是明证。
在普通话(国语)发音中,“刈”(音yì)与“割”(音gē)不同。《说文解字》有“割”,“剥也,从刀,害声,古达切。”而将“芟解为刈,草也,从艹从殳,所衔切。”看来《说文解字》中古义与今义,古音与近音变化很大。《康熙字典》“刈”注其唐韵鱼肺切;正韵倪制切,音乂。但在一些方言中,还是与“割”发同音的。
“刈”虽出现在“二简”表中,但不是简化字,有人认为“刈”是“割”的俗写,也不是,其实是“二简”时古字今用,现在却是古字不用,只是不知“刈”与“割”哪个字出现更早。
恁 好
“恁”,看似曾熟悉但又少见的汉字,远看似“您”,细看是“恁”,再究还是“您”。
“恁”为形声字,从心,任声。原意为思也,念也。《后汉书·班固传》“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
在古白话文中以“恁”为第二人称,元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恁不去出力,息生教娘娘和番?”(有的版本中将“恁”改为“您”,这是不对的); 闽南海陆丰福佬话中,“恁”也常听见,闽南歌谣“劝恁只厝若可度,番平千万不通行。”(意为在家生活过得去,就不要过番,即出国做劳工);“恁父在家吗?”而有的则用方言的同音字代之,如“领父(林北)在家吗?”这是不知道有“恁”这字及其意而乱用。在河南、山东部分地方至今仍有此意,“恁几个玩什么呢?”“你说的那地方离恁家有多远?”据说拍摄八七版《红楼梦》时,有专家要将对话中“您”改为“恁”,认为清前期仍是以“恁”相称,“您”是近代才成为第二人称敬称的。
网络上有视频,女儿出嫁后几年中回来探望父母才七次,每次离开父母家时,车的后尾箱都装着满满,这次车尾箱又装满了,老母亲不要她回来,说:“恁不要回来了,有事我找恁哥哥”,女儿说:“闺女就不是恁孩子了?”这是自媒体在山东青岛拍的段子。“恁”至今还在市井对话中使用,也是齐鲁大地传承“恁”的最好记录。
“恁”还有“这”“那”,又有“如此”“这般”“怎的”等意思,元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恁的般长门前抱怨的宫娥旧,怎知我西宫下偏心儿梦境熟。”宋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尉子似》词:“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宋时”清河县王六儿说:“你我被他照顾,挣了恁些钱,也该摆席酒儿请他来坐坐。”梁山水泊好汉鲁达道:“你也须认的洒家,却恁地教什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金庸《天龙八部·第一集》“刹那之间,两人交了三招,段正淳心头暗惊:‘这婆娘恁地了得。’”查良镛,浙江人士,居港几十年,自言不会广州话,其写作以现代汉语为主,其武侠系列间中亦可见吴越语的痕迹。
有人考证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中“您”是不存在的,清朝中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表示尊称的“您”字才诞生,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快速普及流行。但“恁”相比“您”更古朴也更有亲近感,在很多地方方言口语中仍存在,或许“恁”有多种发音和多种含义,不是专用于第二人称的敬称,因此逐渐被“您”取代,是耶非耶,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