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记者 曾国明 林丹仪
全镇四个典型村共完成外立面提升206栋、种植树木4443棵、今年来共接待游客1680人次、金针菜生产种植面积800余亩,每亩产量3500斤左右,亩产值达1.5万元……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海丰县黄羌镇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为总工作思路,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为工作导向,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聚焦“村庄美”,打造“靓颜值”和美乡村
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小切口,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千方百计解决“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等问题为治理目标,黄羌镇深入开展“明珠一号”“明珠五号”“明珠七号”攻坚行动,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基础上,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截至目前,全镇四个典型村共完成外立面提升206栋,种植树木4443棵,完成公厕建设7座;全力发动以“干”联“群”,制定《绿化管护制度》《人居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等制度,通过“划段包干”“积分兑换”“联户包抓”等机制,以“每周联户日”+“集中攻坚日”的方式发动党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大整治,提升村容风貌;贯彻落实“绿美生态建设”工作部署,实施村旁、路旁、宅旁、水旁进行覆土、种树、种草、种植花卉等,四个典型村共打造村前小公园6个、“四小园”202个。同时,黄羌镇常态化加大对“六乱”的巡查、监管和整治力度,确保逐步变成“干净整齐、绿色亮丽、富有特色”的风景线。
力争“集体富”,打造“强实力”和美乡村
山区镇地理位置偏远、土地碎片化、发展优势较弱……如何着力破解这些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黄羌镇坚持探索改革创新、品牌塑造、红绿融合、乡村运营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逐步实现农村资源“活”起来,集体腰包“鼓”起来。
黄羌村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丰富优势,成立红色研学旅游公司,将全镇已建成的红色景点与既成自然景点交叉串链,设计红色精品文旅路线,成立红色讲解员队伍,开展研学活动,打造红色文旅“增值档”。今年以来,黄羌镇共接待游客1680人次,开展研学活动34场次,有效促进富民增收。其中,虎噉村借力虎噉金针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牌效应,近日再获全市首个“湾区认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按照“政府主导、村组带动、群众参与”思路,引进企业合作共建,创建强村公司,并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创建“高品质蔬菜产业化应用和集成示范基地”,提升种植质量;联合海丰县供销社、广东省盐业集团、南方电网等帮扶单位创办加工厂,完善金针菜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
目前,全村金针菜生产种植面积800余亩,每亩产量3500斤左右,亩产值达1.5万元。东岭村多措并举,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群富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形成“支部引方向、公司强支撑、能人带农户,合作社促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股票林”分红、打造“东岭经典大米”新品牌、发动村民种植香水柠檬探索“绿美经济”等模式,预计2024年集体经济达50万元。双圳村大力发展油柑产业,采用“企业+强村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与东鹏公司签订长期收购协议,年产值约120万元。
下一步,黄羌镇将计划扩种200亩,打造集种植与采摘为一体的农业休闲区域,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当下露营经济热潮,引入运营公司与村经联社合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十三坑露营基地”摇身变为海丰乡村旅游的新晋“网红”地,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共赴“治理强”,打造“高效能”和美乡村
黄羌镇织密织牢“田字型”治理格局,强化“党建+网格”服务模式,结合“入户联心”活动,发挥网格员+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明确网格化工作岗位职责,及时为村民排忧纾困,让温暖、温情在网格中蔓延,真正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村里事大家聊、村治理大家谈、村决策大家议”。黄羌镇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约六会”,紧密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身边事”“生活事”“细微事”,在环境整治、配套服务、矛盾化解等方面,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处,把基层治理的“末梢”变成服务群众的“前哨”。
以真诚化解对立,以情理打动人心。双圳村在解决茅湖北开关站征地工作时,一村民不愿签订征地协议,村党支部借助“一村一研判”机制,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成立征地工作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多次到村民家中,耐心倾听其诉说顾虑,也细致为其讲解政府征地政策、补偿方案和建设茅湖北开关站对整个黄羌镇以及上至整个县、市、省能源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历经多番沟通,村民内心的坚冰逐渐消融,最终,双圳村139亩征地工作顺利完成。今年以来,四个典型村共开展“入户联心”活动224次,共收到群众意见和建议68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32条。
聚力“民风好”,打造“有气质”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黄羌镇陆续举办“黄羌‘红话筒’ 讲好‘百千万’”“黄羌镇首届客家文化节暨金针菜丰收节”等活动,坚持以“和”为主题不断提升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软实力”,精心策划客家山歌汇演、优秀农产品展示、赠送春联、广场舞大妈化身禁毒宣传大使等系列活动,坚持与民同庆、与民同乐、与民同享,共创和谐幸福乡村;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抵制陈规陋习,共育文明新风。在典型村率先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村民积分评分活动,将绿美生态建设、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体系,将村民积分情况作为“文明户”“美丽庭院”等多项荣誉评比的参考依据,引导村民通过实际行动和文明行为换取积分兑换礼品,带动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黄羌镇文明实践所发挥客家特色,创新宣传方式,组织拍摄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宣传视频,用黄羌地区客家方言演绎,在全镇范围内广泛转发传播,移风易俗宣传效果深入民心,受到各方一致好评。自工作开展以来,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减少了30%,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之风。
“下来,黄羌镇将继续对标省培育‘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指标,进一步查漏补缺,围绕‘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目标,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和美乡村,以‘典’带面助力黄羌全面振兴发展。”黄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