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泽填
赤石的山水是独一无二的,至少我这样认为。
“对窗日日是青山,山色青青不改颜”。曾经在赤石工作生活十几年,经常下乡家访、游玩,每每穿梭于村寨阡陌之间,青山绿水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
铜锣湖是霸气而伟岸的。虽名为湖,实则是山,位于大安北坑,高耸陡峭,铜锣湖大概是我在赤石到访过最高最险的山了。机缘巧合,在赤石那些年曾经两三次登上铜锣湖,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和德按兄、庆锋兄、汉武兄等还有几个学生从东面山坡上山,这一路线是带头的“好事者”凭印象和“听别人说的”作为依据而选择的“脑航最近线路”。我们带着砍刀一边开路一边攀登,枯枝落叶没过膝盖,经历过迷路、掉头、气馁、滚石、悬崖、灌木丛、壁虎爬、青蛙跳等惊险刺激,最可怕的是临近登顶十几米,愈发陡峭,没有灌木树丛和稳固的大石头可以攀附,只有松动的小石头和几寸高的杂草,只能身体贴着如壁虎般抓着杂草匍匐攀爬,往后一望万丈深渊脑袋空白,想想真是心有余悸;当然也体验了溪涧松荫、奇花异草、樟香鸟鸣、一览众山小、拾获海贝壳等惊喜欢呼,一路上大家互相鼓励撑扶,轮番开路,登顶后开心呐喊,远眺万里,确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下山时再也不敢走东面原路了,而是从西面顺着山路下来。铜锣湖的顶峰很奇特,周边隆起,中间低陷且平坦,状似平底锅,足有几亩地大小,还有小庙宇、大石头、仙人脚印、一线天等。据说这是一个死火山口,低洼处有积水,生长着细长的“咸水草”,石缝里还能找到海贝壳,估摸着在久远年代这里应该是海洋。对于地理学说知识我是贫乏的,捋不清地貌是怎么形成怎么演变的,只是觉得铜锣湖的时空很长很长,会令你联想到地球、宇宙、万物,令你感悟到渺小、微尘、空无,要理解她征服她并不容易,伟岸冷峻、沉默不语,任凭你的揣摩与挑战。
五龙峰是俊秀而灵动的。在秋塘村附近,五龙落脉,匀称秀气,犹如五龙齐聚,飘飘洒洒翱翔而来;山脚下建有“五龙寺”,藏风聚气,恬静安详。大概有龙的地方是离不开水的,印象中“五龙寺”前有一方水潭,平静如镜、微澜不惊,后山有一挂瀑布,四季瀑流不断,或宽泻如幕,或细流如丝,落瀑处有一湾浅潭,清澈冰凉、云雾缭绕。多次到访过五龙寺和秋塘村,据当地人介绍,五龙寺供奉“潭公爷”,周边十乡八里信众虔诚,香火甚旺,尤其是灵签批示很灵验,我自然觉得不可思议。“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五龙峰并不高耸巍峨,却因了“潭公爷”的灵气而在赤石人民的心中享有独特的位置。“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走进秋塘村,斑驳的寨墙、黑滑的卵石巷、傻呆的稻草堆、瓦屋顶慵懒的植物,似乎述说着安稳闲足的生活。我以为,千百年来五龙峰的精神气质已然融进了这一片土地,四季晨昏散发着炊烟和稻禾的味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羊蹄岭是静谧而安宁的。其联通梅陇、鲘门、赤石三镇,乃古时驿道,赤石新联段古道旁有一古老庵庙,当地人习惯称“羊蹄岭庵”,又叫“翦翠庵”“圣佛庵”等等。“羊蹄峻岭”古驿道我大抵没有完整地走过,“羊蹄岭庵”的名称改来改去我也“听无”,毋容置疑的是庵庙周边的风景确实很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新联路口往东慢行,一路曲径通幽,鸟语花香,路尽狮子山下过小石桥左拐即到。庵庙坐东朝西,庵前有一圆形球状小山丘,四周有水环绕,彷佛球置盆中,左右两边有护砂呈环抱之态,人称“狮子戏球”,仪态端正而不失活泼俏皮,甚觉形象;正面西望有三层朝山,最远处“五龙峰”若隐若现,天气晴好的时候五脉分明,层峦叠翠,甚是贵气。古时驿道繁华,是联通潮惠的要冲,多少商贾过客南来北往,在此处歇息驻跸,听梵音阵阵、木鱼声声。时光交替,古道绰影已不再,香火夕阳依旧在,我等凡夫俗子虽不抚琴瑟、不懂金经,倘若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登临此景,西照而来的霞光伴着身后的梵音,也足以让你陶醉,那种纯净、安宁是直达身体穿透心灵的,好似生命的“净水器”一层层过滤着污秽杂质。最近一次去“羊蹄岭庵”大概是去年五月份,发现变化好大,听说是作为深汕合作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打造”“升级”,增加了大型雕塑、砌了楼梯石墩凉亭、填平了水涧、铲低了山坡……总之没有了原来的味道,原本静谧的地方商业气息很浓,令人嘘唏不已、满心遗憾,打个比方,如果要把你打造升级为机器人,你肯定不乐意,甚至要骂人。
水底山是豁达而温情的。其位于赤石西部明热,与鹅埠隔壤,其实我对于水底山的印象是模糊的,停留在对其局部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是哪座山我不清楚,大概就是对那一带山水的泛称。第一次探访水底山是在1999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当时与一群年轻同事张罗着“水底山双程小四轮一日游”,此次行程还留下不少难忘“花絮”:刚到山脚下庆锋兄就被蓝波兄的小四轮摇晃得发晕,前一晚胃里留存的些许“四五”悉数归还;登山时我突发奇想要用“九”来铭记此行,坐在第九十九级台阶呲牙拍照;石滩上玩耍时,上游同事“砸鱼藤”,一条大鳗鱼晕乎乎顺流而下,一群人马上吆喝着抄家伙“掠鱼”,无奈鳗鱼只是“醉晕”而已,机灵得很,滑溜溜的就是捞不上来,汉武兄脑子好使,最后是他反应迅捷脱下大外套冲到水里把鱼“抱”上来的,接下来其端兄锦清兄等张罗着借点米煲了一锅鳗鱼粥,美味极了……一天时光,领略神秘的源头、原始的山林、平坦的库坝、深邃的龙潭、怪异的石头,一群年轻人在嬉笑打闹中尽情游玩,至今记忆深刻。生活中日常的纷繁复杂有时候在大自然的面前是荡然无存的,人性回归本真与原始,一如龙潭般澄碧愉悦。位于明热平原田间地带的“露天温泉浴池”,在我的概念里也是属于水底山的,那时候每逢冬季同事们偶会带我这“海城仔”去洗温泉,洗完后摩托车颠簸着一身黄泥尘回镇上,既是洗了也是脏了,甚是搞笑。傍晚时分,周边的村民络绎不绝过来泡温泉,他们习惯叫“洗汤”,当时觉得这叫法有点恐怖吓人,因为我的印象中“汤”就是类似“油锅”“开水”之类的。浴池不大,用麻石砌墙,上不盖顶,雌雄两间有别;池内弥漫着浓浓的硫磺味道和雾霭,水温适度,泡上半个钟会令你全身舒坦松弛。据说明热的温泉眼还有很多处,对于明热的温泉资源,我是惊叹的,她是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给予明热人民的馈赠,千百年来哺育温暖着一方百姓。前些年,明热开发建设“水底山温泉度假村”,大概已经把各处泉源、泉眼都保护利用起来了吧,一切与“汤”有关的东西都鸟枪换大炮、木舟变航母,现如今是高大上的存在。惠州龙门南昆山温泉度假区的群众在辖区内的景点游玩泡汤是终身免费的,不知道明热是否亦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