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鸿涛
我本不喜欢秋,不仅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之感,也与一些不好的事情总发生在秋天有关。但中秋节,该是苦涩记忆里的一缕香甜……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小时候,我们一边哼着《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儿歌,一边就盯着摆在案几上的月饼——等母亲拜了月娘切月饼,迫不及待地想品尝那一口香甜。小小的心啊,还想着要是能自己吃一整个月饼该有多美!
那时唱着儿歌,记得最牢的就是“月饼圆圆甜又香”。至于“月儿明”啊,思念打月饼的“爷爷”啊,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提起儿时吃月饼,直到现在我还觉得香甜无比。由于兄弟姐妹多,月饼通常由母亲切成小块,我们分着吃,也吃得很欢!或许,分着吃月饼,更能吃出分享的快乐吧!后来,终于能自己拥有一个月饼了,还是习惯切成一块一块的。只是兄弟姐妹们各奔前程,想要在一起分享月饼就难得了,也就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
尽管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但是那最初的味道依然是最令人怀念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那圆圆的月,圆圆的月饼,不是更加勾起人们思亲念团圆的情思么?一个月饼切开来吃,可是亲人们天各一方,想的念的,不正是“一块月饼一片情”么?
其实,那时吃的就是月饼,尝的就是味道,纯粹无瑕。后来吃的也是月饼,尝的却是心情,五味杂陈。物质不再匮乏,人却想得多了。反而对于赏月,有了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秋的夜晚啊,天上的明月,常常让我产生类似这样的遐思:“剪一片白云,腾空望世。抚一把古琴,让琴声悠扬。邀一轮明月,品诗论谈……”谈不上什么诗情画意,就是忍不住会去想象,想着想着,就会想到曾经一起品诗论谈的亲友……这时我就更加佩服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豁达了。我尤其喜欢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曾经抚慰了多少因亲人不能团聚而失落的心哪?身处异地,能够遥寄祝福,共赏明月,也是一种安慰。相信大家也都喜欢这样美好的祝愿!因为喜欢,我曾一度把这两句作为我的个人签名档……
可世事总与愿违!
又是一年叶落时,亲人的相继离世,让伤怀不已的我不由得不去怀疑“千里共婵娟”的可能性……直到有人劝慰我:“逝者活在我们的念想里,如同骨血,从未远离。”我才因此释然:“是啊,美好的人和事早已深入骨髓了……”只是遗憾难免,正如苏轼所写:“人有悲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唐代诗人李白也早有铺垫,他在《把酒问月》一诗中写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光阴流逝,好在共赏过的明月永远都在!每逢中秋,望着曾经共赏的明月,何尝没有一个念想、一个寄托在呢?这样的念想与寄托,将与明月同在!
明月下,往日不可追,一味的伤秋悲秋只是徒增伤感罢了!如今恰逢盛世,刘禹锡写的“我言秋日胜春朝”,不是更值得玩味吗?你看,白日里,秋高气爽,人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忙碌着,辛勤的汗水闪烁着丰收的喜悦。夜晚,天上有月光,街上有灯光,人们的眼里有追光……更别提月到中秋分外明,到处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
时光易逝,秋日金贵。值此中秋之际,何不称几两心情,和着月饼,共赏大好月色呢?就让那中秋月饼的一缕香甜,甜进每个人的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