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雁冰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珍藏这一件长方体结构的皮箱,它是李国珍烈士的遗物,通长61厘米,通宽36.5厘米,国家三级文物。皮箱呈棕红色,外层皮质材料,整体保存较好。皮箱的正面贴着一张标签,上面印着一座西式建筑,标签上写着“华伦饭店”的字样。皮箱的提手部分有些破损,锁钩已经是锈迹斑斑。这件看似普通的文物,它的背后不仅有着一段革命年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还隐藏着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1902年在海丰县城南湖李家出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大后成了勤奋好学的少年,他就是彭湃的好友李国珍。他跟随彭湃参加“社会主义研究社”,并积极参加研究社的活动。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参与林道文等同志组织的“新生社”,油印《新生周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帮助知识青年提高觉悟,学习马列主义。
南昌起义期间,李国珍担任革命委员会保卫局警卫科长。起义军进攻潮汕时,时任潮安县公安局局长的李国珍率领的部队遭到敌人密集炮火的袭击,在战斗中他腿部中弹负伤。在群众的掩护下撤离前往同乡群众的家里,后来敌人严加搜查,李国珍身上的枪伤越来越严重,最终决定先到日本避难。一路在同伴的帮助下,途径厦门、上海,在10月份到达了日本。后来,他在中共留日学生特别支部负责人郑汉先那里得知海陆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他从日本返回后发现敌人大举进攻海陆丰,不得已折返厦门,并在禾山中学当教员。
此时的李国珍不知他的妻子陈秀慧,在海丰被国民党抓捕进监狱,遭到严刑拷打,家里人通过我党潜伏在狱中地下工作者的营救,终于把她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逃出魔掌后的陈秀慧到香港,李国珍也终于有了妻子的消息,立即把她接到厦门。夫妻两劫后重逢,本该有许多要倾诉的话,但是他们却因为找不到党组织而烦闷。夫妻两时刻没有忘记找到党组织,1928年在黄鼎臣的帮助下,国珍和恽代英取得联系,找到了党组织。还没来得及庆祝,他马上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中央任命他为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他们马上投入了党的秘密工作和公开教育工作。
陈秀慧此时化名陈弱芷,他们在厦门西庵宫租屋了一间民居居住,小民居也作为省委宣传部的秘密机关。陶铸等同志指挥的厦门劫狱战斗,陈秀慧两夫妇在家进行秘密地策划,劫狱出来的同志都在秀慧家换了衣服,由陈秀慧和李国珍掩护出境,劫狱斗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她们写文章,贴标语,做好宣传发动的工作。
福建省委许多秘密文件和材料都是经李国珍撰写,陈秀慧在油灯下油印的。需要把油印好的传单送到组织那里的时候,夫妇两就会带着李国珍从上海带回的棕红色的皮箱,将党的传单隐藏在里头,上面放置换洗的衣服,乔装打扮出去履行。就这样,在敌人的眼皮下多次转移宣传资料和文件。但是,不是每一次都能这么幸运,火中取栗的日子是过得胆战心惊。有一次,印好的传单来不及散发出去,一些重要材料也来不及转移,敌人展开全市大搜捕。屋外狗汪汪地叫得厉害,因为房子小没地方藏文件和传单,他们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这些材料如落入敌手,党的机关将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同志将遭捕或被杀。为了党的机关和同志的安全,李国珍要把文件和传单统统烧掉。陈秀慧怕冒出了烟反而暴露目标。她灵机一动,与李国珍一起抬起尿缸,翻开红砖,用皮箱把全部材料装好埋进去,尿缸放回原位。敌人进屋后,翻箱倒柜进行搜查,查不出什么,只得悻悻地走了。
1931年3月,组织上派李国珍到福州等地执行任务,陈秀慧因临近产期,没与他同行。那天,李国珍像往常一样,带着皮箱出门去,陈秀慧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永别。4月30日,省委宣传部遭到敌人破坏,李国珍在厦门被害。她得知消息时刚在医院生下小女儿彩霞,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忍住了眼泪。但是,当陶铸把李国珍带出门的皮箱拿回来还给陈秀慧的时候,她再也忍不住眼泪了,心中的悲愤化像爆发的山洪,倾泻而出。
不久,日本入侵厦门,厦门沦陷后,陈秀慧带着母亲和大女儿经香港回到海丰。但是敌人一路是监视和跟踪,走投无路的她辗转到异国他乡的越南。日本投降后,她带着孩子回到海丰来,但是特务得知消息后一直跟踪和监视,陈秀慧无法开展党的工作。党组织又将她安排到了香港的中学教国文,唤起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不易的生活中不断转移住所,颠沛流离,但是,陈秀慧每到一处,都将丈夫留下的遗物整齐地装在这个棕红色的皮箱里,紧紧带在身边,她把皮箱看成是丈夫的影子,它成了丈夫生命的延续。每每看着李国珍的遗物,陈秀慧就像又见到了李国珍,与李国珍幸福甜蜜的时光又在脑海中浮起。晚年的陈秀慧每次提及李国珍时,老人家眼里都饱含泪花。虽然李国珍牺牲已经几十年,但枕边人却如同在身边。陈秀慧有三个愿望,其中就是到厦门与李国珍的雕塑合影,她说:“福建省委在厦门建了李国珍的纪念碑,我想去看一看,摸一摸,和它合影,了却我多年的心愿,和李国珍一起照相。”八十多岁高龄的陈秀慧不幸摔断了腿没办法出远门,没办法完成她最后的心愿,成了她终生的遗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秀慧珍藏的李国珍烈士的遗物,在我馆原副馆长陈赛枝的陪同下,李家后人李冰将皮箱等20多件遗物捐到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那时,陈秀慧对李国珍的不了情都寄托在遗物上,而在今天,李国珍的遗物成了我们缅怀先烈的生动教材。李国珍和陈秀慧,舍小家,为大家,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牺牲和奉献的英雄,才有了今日之盛世。
故事讲述人:陈赛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