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几位文友相约,又一次到陆河品读山水。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旱硿地下河山谷。这里的山是雄奇、巍峨、壮丽的,层峦叠嶂;这里的水是清澈、甘甜、恬静的,悦耳动听。这里的山与水,陶冶人的心情,给人美的享受。
高山幽谷,展现了青翠绵厚的青山绿水;清脆鸟鸣,体现了险峻幽深的景色清秀。我们不禁感叹:美,就画在这幽静悠长的峡谷里,青藤缠绕、青苔满布的蔽日大树上,枝叶繁茂、翠色欲滴的灌木丛中,还在那五颜六色花草间穿梭的蜜蜂、花蝴蝶;美,就写在这形状各异、妙趣横生的奇石上,清凉的山水在大石上奔流而下;美,就体现在这碧蓝深潭中自在游曳着的小鱼上,也弥漫在那清新无比的空气、山谷间回荡的鸟鸣里……
真叫人难以置信的是,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大理石的石床上,经山水日久月长的流淌,呈现出一道道水流的痕迹;更加叫人琢磨不透的是,在最南方的地方,那大石床上竟然留下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冰臼,为何在这个地方会出现冰臼呢?
这迷人的山谷,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因为落差高,山水湍急。我们在一段段小心翼翼地移步,一不小心就会滑入急流中。我脱去鞋袜,想攀登到地下河的出口处,一睹其究竟。我一处处在急流中跨越时,感到很艰难,水里的石头很滑,随时都有落水的危险。行走在水里,才感到冬天的气息,水冷刺骨,这是地下水的缘故。从一个石头跳跃或攀上到另一个石头,都须很小心。一个个石头的攀登间,脚尖在反复多次与裸石的触及中发痛。有的你上得了,就怕你下不来。深潭与大石阻断了我,最终无法上去,不得不放弃。
每爬上一块大石,大家总要在偶尔发现的景致边驻足凝视,总要不停地按动手机,把美景留下来。而那些美女们,总忘不了在挑选美景和她们的美貌,一同留下她们的倩影。有的为了景色,把安全置之度外,总在冒险。
水是清秀、淡泊、宁静,虽在山涧,却常飞泻如银龙,撞击出万千朵盛开的雪莲。她含蓄千年沧桑,静观宇宙变化。多少风起云涌、花开花落,多少鸟影飞过,水只是沉静地包容接纳,不因物喜,不为己悲,就是被日光照射到了深处,也不过是浅浅地微笑。人在高山之巅,可以狂放如诗人,激扬文字。但在水这面自然之镜前,人方认识自己,明白无论怎样地辉煌,人终是要走下山巅,融入芸芸众生,回归平平凡凡的生命本色。比起雄伟的高山,水似乎是柔弱的,可是再坚硬的磐石,也经不起一脉柔水千年万载的泪滴。看到那河床上被水流的痕迹的大石,我终于相信水滴石穿的毅力!
我们站在大石上,清澈的山水,一路欢歌,从我的脚下疾奔而下。两岸青山对峙,绿树滴翠,蝴蝶飞舞。我的两眼凝视着从山腰里直奔出来的地下河水,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幕……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流传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当年,三四个年头没有下雨了,据说是得罪了一位龙王。龙王想把这里变成寸草不生,没有生气的一个鬼地方。由于几年不下雨,民不聊生,不少人逃的逃,走的走,惨不忍睹。别说农作物活不了,连人们的喝水也成了问题。一天中午,烈日当空,一位鹤须白发的老人,有气无力,手里拄着一根拐杖,来到了一户人家。刚好这户人家的孩子,在哭着要喝水,其奶奶就是不肯把有限的水给他。这位老人也是口渴难忍,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老人向老奶奶比画了一下。老奶奶知道他了的意思,给他拿来了半碗水。老人在接老奶奶的水时,那手一抖,那只碗落在地上。“当……”的一声,碗被打碎了。老奶奶无奈,她走回屋里,又给老人端来了半碗珍贵的水。老人喝了那半碗水,道谢走了。
老人顶着烈日,来到村后的大山上。老人完全变了一个人,疾走如风,这看看,那也看看。老人站在一座大山的山峰上,把手中的拐杖向对面的山腰挥去,那根拐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拐杖落在山腰上,发出“轰……”的一声巨响,地动山摇。顷刻,山水从山腰里奔泻而下。这条日夜不停地流出来的山水,拯救了无数人,也就救了这个地方。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讨水的老人,是一位神仙!这位神仙知道这里的人心地善良,民风淳朴,他不能置之不理。这条日夜奔腾的地下河水,滋润着这里的一代代人,繁衍生息……
古人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今天,我用心品读旱硿山水,感悟山水的灵性,采集山水的精华,亲吻山水的芬芳, 品读那一篇属于自己的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