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3/7/pc202307107c335f7d9cfc457187c165d9a05fe076e01.jpg
● 曙 光 《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花城出版社,2022年10月)是省重点作家李迅创作的一部以抗日英烈丘东平为主角的长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3-07/10/002488.html

等待处理…

艺术展现英雄的战火青春 ——读李迅《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

2023年07月10日  浏览量:135

● 曙 光

《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花城出版社,2022年10月)是省重点作家李迅创作的一部以抗日英烈丘东平为主角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呈现出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政党矛盾以及波谲云诡的政治较量、战争较量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博弈。作者努力触摸跃动的时代脉搏,再现了一大批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为读者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有强烈纵深感的历史画卷。

面对碎片化的史料,作者确定了“小人物、大时代、阔空间”的创作思路,并充分调动文学艺术手法,以“赤血”为主要意象,努力探索红色审美特质,使作品充盈着军旅文学特有的张力与灵性。

丘东平是广东省海丰县人,新四军著名作家、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1941年7月,丘东平在指挥师生突出日军重围的战斗中牺牲,年仅31岁。他以新四军政工干部和战地作家的双重身份,践行了一位革命者的忠诚誓言。由于种种原因,现存关于丘东平的史料很少。如何驾驭这种情形下的长篇人物纪实写作,是对一个作家综合实力的考验。

作品如果只聚焦在丘东平一个人身上,用一个视点、一个维度去写,是无法完整展现风云涌动的时代背景与丘东平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走进历史的深处与细部,将聚焦点放在丘东平人生经历与交往上,将丘东平融入历史洪流和纷繁的人物谱系中,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叙事整体。

如果说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如何为时间跨度大、篇幅又长的文本搭建出既健全又协调的骨骼,寻求恰当表达主题的形式,是作者进行谋篇布局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采用纵式和横式相结合的复调结构,打破人物传记从生写到死的“传统思路”,而是以丘东平人生重要的三个时间段和三个主要的活动地域作为结构链条。作品分为三大篇章,分别塑造了丘东平作为海陆丰革命风暴中的红色少年、以笔当戈的“左联”作家、战火中铸就的热血青春形象,汇聚出一位持笔提枪、以热血浇灌理想的英雄形象。

上部“在苏维埃的旗帜下”。从丘东平在海丰的少年时期写起。水口毓英小学,是丘东平开始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熏陶的起发地;海丰县陆安师范,接受革命思想和进步文化的润泽,陆续参与进步文学社团的各项活动;海陆丰农民运动,丘东平成为海丰学联的积极分子。在澎湃、郑志云、吴振民、陈魁亚、杨望、董朗、颜昌颐、叶镛、袁国平、陈振枢、龚昌荣等一批共产党人、革命志士雄风正气的指引下,丘东平参加了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见证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在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的英雄壮举激励下,丘东平发奋攻读,力图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一阶段是丘东平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新思想的启蒙阶段。

海陆丰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如果这部分不充分展现共产党人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丘东平的人物形象是站立不起来的。所以作者全力突出,不惜笔墨,为丘东平从量变到质变的成长过程作了有力的铺垫。

与此同时,作者深入挖掘民族灵魂,全面立体地书写了一批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精英人物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人民摆脱苦难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中部“锻造民族的钢”。这一阶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以鲁迅为旗手,周杨、郭沫若、冯雪峰等共产党人为核心的左翼革命文艺大军与国民党当局在文化阵地斗智斗勇的全过程。

抗战全面爆发后,民族救亡的使命成为全体国民的责任。丘东平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陆续发表一批反映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和“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短篇小说和战地报告文学,起到了鼓舞中国军队士气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同时也反映了丘东平“以笔代枪”的战斗精神。

下部“战火铸青春”。新四军挺进江南后,丘东平作为陈毅司令员的对外秘书,丘东平随新四军东进先遣支队、开辟苏中茅山根据地、重建军部等具体的工作,同时配合抗战的社会事变和政治斗争,创作了大量充满战斗气息的文学作品,及时用小说、报告文学等形式向世界报告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实。

作为新四军敌工科长的丘东平,参加了拔掉京杭国道上的日军据点的战斗和战地宣传、瓦解敌军等工作,写出了报告文学《东湾——日本据点的毁灭》等一系列战地通讯。

韦岗伏击战是新四军进入江南的第一次处女战。作者用深沉的历史情怀勾勒出一幅幅新四军官兵在抗日战争浴血奋战的英雄群像。《赤血》表达出一个鲜明主题: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新四军经过抗日战争血与火的磨炼,成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中流砥柱。

北秦庄突围,丘东平和战斗班英勇阻击,掩护师生突围。在战斗中,丘东平等师生壮烈殉国。在战斗中丘东平临危不乱,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指挥“华中鲁艺”的师生突破日军的重围,用生命和热血浇铸出一个共产党人晶钢般的赤血丰碑。作品淋漓尽致描绘了丘东平为掩护鲁艺师生光荣牺牲的全过程。详尽反映了小人物丘东平从量变到质变的英雄人生,揭示了饱经血与火考验的丘东平“血是红的,血是热的”鲜明主题。

尽管作品涉及人物众多,但作者却没有忽略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和文学审美的追求。作者采用插叙与倒叙并举的方式,避免单一叙事可能造成的单调沉闷,使得行文变幻多姿,也将读者带入波澜壮阔的时代语境。

作者将题记、肖像描写放在每一部作品开篇的显著位置,将肖像融入所处的时代去精心刻画,以诗歌形式的题记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为文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要凸显重点人物个性特质的,并充分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笔下的人物肖像不是静态的素描,而是随环境变化呈现出渐变的动态立体形象。此外,作者还对人物外貌、气质、着装等展现人物个性的方面,进行了虚实结合的艺术处理。

为了使丘东平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血肉丰满,让人物“活”起来,作者抓住人物显著的个性特征进行肖像描绘。如在海陆丰的肖像描写:眉头紧锁,思考着人生,一种少年人罕见的深沉;学生装上的红领带,寓意丘东平向往革命理想。在上海的肖像:粗黑的眉毛,眼睛凹陷,展现他激情从事文学创作留下的印痕。在江南的肖像:“他学着老战士的样子,打起了利索的绑腿,挺起胸,稍稍向前倾,步伐迈得嘎嘎地响,一副出征打仗的军人做派”。

作者以诗意化的语言兼以通感的手法进行场景描写,不但强化了作品画面感、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也带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

“风暴来了,红色风暴来了!一位风一样的潇洒少年站在蔚蓝的大海边,任由风吹浪打。大海边上的危岩峭壁,有如被人刀削斧砍,其形状千奇百怪。有的似神雕侠侣、昭君出塞,有的如猛虎跳涧、雄狮怒吼,有的似千军万马扑面而来,有的似聆听遥远的暮鼓晨钟……丘东平赤脚踩着软如白雪的细沙,盘腿坐在海滩上,远望、近看、细想这大海的神秘和奇雄。”

作者运用形象化、虚实结合的书写,将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与丘东平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展现出丘东平向往投身革命的崇高理想。

“烈日像火球悬挂在中天,蝉儿伏在绿树枝头,发出闹夏的欢快鸣唱……忽然,从天边传来隐隐作响的雷声,刹那间,乌黑的云层像有一块块沉重的大铁砣坠下来似的,仿佛要将大地压偏。风起了,将树林里的树木刮得似大海的潮声,十分可怖,这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作者通过乌云、雷声、风声、大铁砣等构成沉重色彩的元素,使之产生闻之有声、视之有象、触之有物、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革命志士所面临的严峻斗争形势。

人物的活动,是在特定的历史与人文环境中展开的。地理风光、人文氛围、经济概貌、都市风情、乡土气息等,是厚实历史纪实文学作品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中显著的特色。

作者运用白描笔法,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海陆丰“美丽的海滨古城,腥咸的海风扑面而来”;五坡岭方饭亭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流芳百世;上海大都市里的梧桐落叶,浓郁欧陆风情的建筑与文化氛围;江南茅山斜阳余晖下“像翻腾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细浪”的油菜花以及盐城的绚丽风光等,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雄叙事是军事文学题材的主旋律。《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回叙历史,其中饱含的红色情结与怀念英雄、崇尚英雄的情感贯穿通篇。整体来看,在主题思想的挖掘、叙事角度的拓展、作品审美意识的探索等方面,都体现出作者对英雄叙事的美学追求,也让作品彰显出鲜明的精神底色。

上篇:没有了
下篇:品读旱硿山水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