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小明
粤东海丰县里仁围早就名闻遐迩。壬寅冬日,由汕尾市海丰县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海丰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立的一般不可移动里仁围榜上有名。闻讯,海內外,在美国、英国、法国及香港、广州、深圳的里仁围人无不奔相告。二月,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陪同慕名而来的朋友,走近位于海丰县城新安社区楼后街与埔仔巷交界处的里仁围。
百年老宅
相传或是海丰名门望族河阳族十一世二房赞裕公或是其后裔,也许是为了显示践行“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的家训,也许是为了耀祖荣宗而有钱就任性,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经问神占卜,选择吉日良辰,用其在埠内外经营蔗糖日积月累的资金和有人在惠州做官的银元,在海城下围位于河阳光德堂附近纵横田洼、泥泞土路,东向龙津河,背朝城隍庙,左有莲花山,右靠金龙山,原为先人打井置居处大兴土木。十年间,或经水路从福建运木材至龙津河,或从羊蹄峻岭古道肩挑手搬、驴载马驮运来砖石泥土,一座约长45米,宽35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不包括旧厝),13厅(3大厅,4小厅,6厅仔)、24房(12大房,12小房)、11个町(天井),还有各种功能的碓间、磨间、草间、猪舍、粪间、浴间20余间,共有64余间,属于传统“九包五”的古民居建筑宅第,拨起在海城高田社地面上。
在该宅第建筑过程中,面对围墙的日益增高,深受仁、义、礼、智、信熏陶的家旅老人,为了弘扬光宗耀祖、敬祖追远家风,取“以仁之道乃荣人”之义,显“里有仁风”之意,把大宅名为“里仁围”。“里仁围”落成之日,书写在宅弟大门口“恭让处世,友爱传家”的大红对联格外耀目,似乎向前来庆贺喜的人们表达里仁围人敬祖、孝悌、规仪、进取的宏愿。
当我们望着硬山马鞍形屋顶下满月形边小圆门上端溜金“里仁围”门楣和两侧“河阳世泽,海国家声”对联,不免感受到这里洋溢着春节的喜悦和张扬着家旅的豪气。迈过麻石打制的桃门,似乎桃门上方下圆的栏眼在注视着陌生人的到来,又似乎两扇木门张开着欢迎我们,也似乎石门框的横栓孔在张口与我们喊话。穿过西侧门房,遗留在地面的门础,不禁使我们想到这里原有精雕细刻的屏门,她或在这里显示庭院深深,让对这里心怀鬼胎的人在此止步,或在这里阻隔外人窥视到里面的世界很精彩。踏上侧房前大天井,往东一看,原有的高墙已不高,在左右楼房之中显得单薄低矮,但通过陈旧也坚固的墙体,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当年的豪气、霸气。往西一看,我们眼前一亮,一座坐西向东,中轴线长方形,大门正中,正座三进,每进五间(附厝九间),中间三厅,后厅为“恭友堂”,安放祖先神位,中厅、前厅为通道,二旁二条大巷,一列九间偏房,整座建筑既左右对称,又前低后高,既宽窄相等,又厢房对应,犹如坐在高堂之上的老人左右拥抱众多子孙之状,也犹有不断进取,步步登高之意,使我们惊叹传统文化在里仁围一房一屋、一门一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移步在里仁围这座充满中国文化元素、散发着传统居家气息的建筑里,感觉到经过一百多年或风雨的侵袭、或人为的无情,这座闹市中的深宅虽然在周围高楼大厦之下显得落伍或另类,但她还以独特的建筑语言,向我们传递着海丰古老文化的灵魂。
可能是为了“不与陌生人说话”,也可能是为了谢绝梁上君子的造访,里仁围宅第内所有房间不管是大门,还是小门,每对门都定装上或木栓、或铜片制作,结构简单、样式不同,位置也不同,被称为暗机关的门锁,不是该房间主人和经家人的指点,外人很难找到暗锁。可以说,里仁围宅第内暗锁和在屋顶排放稠密红桁蓝桷再铺上三层泥瓦的措施,着实令对里仁围想入非非的人闻风丧胆。
如果说,里仁围不与陌生人说话很任性。那么,也可以说她“内外不同”很给力。根据海丰处于亚热带地区、有时滂沱大雨,有时烈日当空的特点,为方便家庭主妇料理家务及儿童玩耍,里仁围内大小房间,门与门是相通、可以没有阻碍走动的。有隔有通的结构,使里仁围每位主妇、每位儿童,或到井头洗涤,或到灶头做饭,或串门游戏,都可以不受日晒雨淋之苦,从各自的房门出来,绕过屏门,经过屋廊,走过雨廊,来到井头边、灶头旁畅谈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艰辛,交流在深院大宅的感受,里仁围内不但人员可以走动、流通,空气也流通……
名门生辉
自从里仁围宅第落成后,时光流逝,岁月更迭。但里仁围人恭让处世初衷不改,友爱传家一脉相承,名贤辈出。在明末清初以来河阳族出了20 多名钦点探花,奉政大夫、举人、儒林郎、秀才、处士及140多位近代名贤历史上,里仁围人出类拔萃。尤其现代河阳族活跃在画坛的人群中,更有里仁围人闪光的身影。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里仁围80后陈云璐设计装祯、由故宫出版社出版的《云会》,2013年就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图书”,代表了里仁围人在美术领域的显赫地位。
他们诗书继进、孝悌传家,发扬光大,在坊间广为传颂。或奕世河阳枝叶茂、或文韬武略毓人贤、或科名耀祖振宗支的里仁围人,他们不但昔日同餐一堂,亲逊可敬,今世还同居,古风犹存,怨尤不宿,兄弟姐妹相敬如宾。与在里仁围后人交谈中我们得知,大宅里曾有几位堂兄弟分别按出生时序名为国、省、市、区、县、镇、乡、村,可见他们和谐相处、亲密团结,人文蔚藉,彰显了先辈的希翼,使里仁围里有仁风。
另外,里仁围人还以崇文重教,诗礼传家传为佳话。在海城颇有声名的“埔仔馆”、“培园”,就是里仁围人为培育家族子女创办的私垫、书斋。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向一代又一代传递报本追远、仁爱孝悌的理念,使里仁围人重学尚贤、孝道积德、知书达理,古今点赞,在海丰文化古县历史上树立了思想丰碑。早年毕业陆安师范,从事教育事业擅长诗词、爱好音乐的河阳族十四世陈舜怡在深居简出时,不顾个人冤屈,关心族人疾病,利用青年时学习、掌握的医术无偿为族人解除病痛,不管在风雨交加的白天,还是更深人静时分,只要宅第内或儿童啼哭不止、或老人高烧不退,他都有求必应,被称为里仁围内御医。还在朝阳映红里仁围风火墙时,抡起一把大扫,当起里仁围义务保洁员。如果说,他的举止属于家族“私人订制”行为,那么,其儿子陈洪、陈吾兄弟投身革命、报效祖国的举动则是冲破家族约束,跨越自我的楷模和精英。分别在1922年、1924年出生在里仁围的陈洪、陈吾兄弟,一位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测绘局任研究员,一位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党组副书记;一位是功名卓越的军事测绘家,一位是受人爱戴的画家;一位工作在京城、一位生活在省城被人们称为“里仁围”双星座。他们虽生活在不同地域,工作在不同领域,但都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父老兄弟,为家乡增光,为家族增辉。1992年,为成立“海丰中学北京校友会”,陈洪广泛联系在京乡贤,搜集乡亲信息,为加强乡亲联谊和交流倾注了心血。出任第一届海丰中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后,十分关心家乡科技文化教育及经济建设,发动校友为振兴家乡出谋献策。2000年逝世前一次回海丰时,他还出于测绘家的职业爱好和眼光,托小弟陈镒与人找到新版的汕尾市及海丰县地图,通过地图的一线一划,加深对家乡的感知。更难得的是这位共和国“独立勋章”获得者在返京时不忘嘱咐小弟把地图送回原主,由此可以看到他的高风亮节。而陈吾在1995年逝世前,还情牵家乡,多次到家乡大海听涛声,看帆影,画海涛,写落日,用手中的笔讴歌家乡,传递家乡风采。
鲜为人知的是在全国解放前,里仁围还是海丰进步青年秘密集结的据点。他们来到这里的附厝接受先进思想,传递革命真理,一些血气方刚的人经陈吾等党员的指点走上了抗战救国的道路,一些有理想抱负的人在这里接受党的任务后奔向东江、香港……
心灵之约
我们双脚已迈出里仁围,心头还激荡着里仁围的温馨。里仁围当初才20余人,经不断繁衍至今已有400多人。现在的里仁围人已分布全国各地,身影还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法国、英国大街小巷上以前靠贩卖蔗糖为生的里仁围人,现在已活跃在各行各业乃至时尚尖端行业。从里仁围人的音容笑颜中,我们看到了时下里仁围人的自豪。然而,我们在他们自豪的神采中,也似乎看到了他们流露着一丝无奈。
虽然他们每逢春节,都要从各地回来,一家老幼大小在深宅大院合享重聚团圆时光。或在祖屋的屋檐下,或在翼角飞翘雨披、麻石直棂窗下、或在火巷卷棚边小天井中与久违及相见不相识的族人欢声笑语交谈;虽然他们在清明时节还要远道而来踏青拜祖,成群结队到“大客厅”、莲花山墓地与先人对话,怀念故人,敬念先祖,祈求平安。中秋节,里仁围人又吹响集结号,不知比平时多NN倍的人聚集在里仁围欢度盛大的节日。一轮明月之下,从五湖四海回来的里仁围人此时沐浴在月光之中,吃饼品茗,谈天论地,让时光慢下来,望月拟怀,坐看风云飞度,任凭心弦飞扬。但他们在有的人经不住高楼大厦的引诱外迁、有的人为改变环境和居住条件择居另处、有的人为谋生离乡别井举家搬走,留守在闹市中深宅大院里仁围的人少了的处境中,感到忧愁。节日成了里仁围人心灵之约……
好在这些年来,里仁围成了海丰民间旅游新热线,或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或来这里探幽的学者,为里仁围增加了气氛和活力。笔者获悉她已被省有关部门评为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但不知是否将里仁围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如若然,将是里仁围的福音。
百年老舍里仁围,一座承载海丰文化内涵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