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丹玉
暑假自驾游江西,回来便洋洋洒洒写了几篇游记,尤其赞叹着几处古村落古建筑的恢弘与古旧之美。乡兄宜权读了我的游记,发来微信:“阿妹,你跑那么远去看古村古屋,阿兄梅陇的东港村,也是历史悠久、故事多多哦。”
读过《海丰县志》关于梅陇镇的概述,知道梅陇有不少历史积淀深厚的村落,却一直未去走走。俗人如我,总是眷恋远方和诗,却忽略眼前的风景。一番反思,便跟权兄约个周末,带上我的三位姐们,去他的东港村走走看看。
涌莞高速通行六七年来,就再没走过直穿梅陇镇的国道,这个丰饶的鱼米之乡,如今已是银饰加工名镇,国道两边高楼与工厂林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跟着导航,转入梅陇中路,我便看到路两边辽阔的平原,有荷田池、稻田。姐们告诉我,这里延伸到海边和国道的,就是梅陇农场。我突然想起,80年代,每到夏割秋收时,堂哥堂姐们就会到梅陇农场“割稻”数天,赚零花钱。我也记起,读初一时的暑假,跟着高中的师姐楚君回她的尖尾村,沿着国道左转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金黄与碧绿。梅陇的莲藕与香蕉,曾经是童年时期最奢侈的果蔬。而吃得最多的,就是梅陇的淡黄水嫩的通心菜,“梅陇蕹菜芽,好吃过猪油渣”,小时候常听奶奶在挑拣通心菜时的哼哼又回响在耳边。
跟姐们聊着有关梅陇的碎片记忆,不一会便到达东港村。该村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由福建莆田迁徙到此建居并取名“东涧村”, 因福佬话“涧”同“港”谐音,故改名“东港村”。清朝始祖第八代按河东西北至西南的方向分头村、中村、陈厝村和尾村四个自然村。宜权兄的村子位于村尾,故取名“东港尾村”。权兄与嫂子、革命烈士后代菊姐和文镇村长已在村里的古松树下等着我们。
村子坐东朝西,村前河水丰盈,平原一望无际,视野开阔。古人真是慧眼识天地,选择如此肥沃广袤的地方建基落脚。我正瞭望村前的碧绿、赞叹先祖的智慧时,老颜姐惊呼:旗杆石,这个村子出过举人进士!我转身,一对旗杠石如静默的古砚伫立于湛蓝的天空下,夏日炽炽的阳光照见它们曾经的翰墨辉煌。
跟着“导游”权兄和村长,我们在祠堂门口,看到一块木板,刻着劲力十足的四个大字“茞湾书室”,大字左边刻着的小字是对朱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解读以及对后代的勉励。权兄告诉我们,“茞湾书室”,是本村陈氏私塾,民国时期易名“养正学堂”,成为周边自然村学生求知的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方改名“东港小学。权兄接着说,“茞湾书室”改名之后,这块木板被某户人家锯掉一角用作木门,正是用作木门,该木板才在某个特殊时期免于灾难而保存下来。权兄和村长准备请人把木板的脚锯齐再翻新,我建议他们,最好以原状保存好,我的理由是,这块木板以及它上面的字,跟旗杆石一样,见证着村子崇文重教的历史,而且经历百年烽烟,当过“护卫”,最后居然幸存下来,有着它不同凡响的故事。
赏看了木板,我抬头,祠堂的楹联“颖川世泽,妫水家声”直入眼帘,这是我们陈氏家族的代表性楹联。华夏大地,大江南北,村子的祠堂是宗族的圣殿,它是同姓族人的根茎所在,维系着族人深切的乡情,也封存着家族世代的历史。每逢年节与祭祀之际,族人相聚于此,表达对先人的尊崇与缅怀,亦表达对家族的赤诚热爱之情。
权兄领着我们穿过笔直的小巷,绕着最初建基的横竖4×4的16座古屋走一圈。踏着几百年的青石板路,我的思绪跳跃着:一块块磨得光滑的青石板,镂刻着时光的痕迹、凝聚着人文的精粹,更像一位位老人,在静静地述说着这个村子的历史风云;一座座古屋,有的屋角屋檐的墙灰沙砾已经剥落,苔藓与杂草攀附,令人想象着它们几百年来所经历的风雨沧桑;每座古屋,古旧的甚至有些许残破的木门、年轮风蚀的铜门环和铜锁、窄小的铁柱窗,依旧像一位位护卫那样,从古至今,坚守着使命,同时在展现着村子几百年来的自然风采与生活百态。如今,一座座古屋在静静的村子里,宛若一位位不施粉黛的母亲,沉睡在盛世里,享受着一份祥和。
从古屋走到村后,权兄带我们到陈回烈士的故居。陈回烈士(1907-1931),曾负责团省委工作,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烈士的故居正门锁着,无法进去参观并感受烈士留下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气息,我们只能站在门口静仰。因有后人常年打理,三层两间的故居外墙,保存完好,烈士泉下有知,也当有慰。
最后,权兄和村长带我们到已经停办的东港小学,这里自古以来曾是村中孩子求知的地方,如今因绝大多数村民外出谋生而闲置下来。走进其中一间教室,村长和权兄叫我们看一块石碑,落款是“道光二十三年”,碑上依稀可辨不少村名。我建议权兄请古碑研究学者辨析出碑面的所有文字,里面必定记载着方圆几个村子深远却可究的历史。
烈日当空,我们汗流浃背。权兄领着我们回到他的老屋。两间老屋,走进去,便能感受到一丝清凉,里面挂满书画,其中一幅字体厚实独特,摘书杜工部的诗句“富贵必从勤奋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诠释着权兄家族世代重视后代的教育。权兄梅陇镇区的小洋楼,一楼里间,四面墙都是接天花板的书柜,满满藏书,有各个朝代的地方志、有历史、文学等书类,更多的是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后来我们了解到,权兄的曾爷爷陈朝陛(币)烈士,是早期共产党员、密码战士、海丰秘密交通员,三区农会长,1927牺牲;权兄的爷爷陈努是红军四十九团的连长。但子孙后代一直传承陈氏“耕读传家,忠孝为本”的优良家风,有好多人从事司法工作,为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做出贡献!东港尾村的墨韵书香在权兄的家里传承着、氤氲着。
从权兄的老屋走出来,有一棵几百年的古松树,枝繁叶茂,一片荫凉,我们坐在树下休息,并拍照纪念到此一游。
人文历史、革命故事、源泉命脉,都存藏在村前的小河里、古松树下以及齐整的小巷里那一块块的青石板路上,养育着一代一代的东港人,滋养着他们淳朴热忱的精神,像他们的先烈一样,前赴后继于各行各业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