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黄羌镇的钟大姐在镇区开着杂货店,她每天都是乘坐公交车到县城进货。从家中到县城,往返2小时的车程,费用只需20多块钱。钟大姐说,自家距离县城30多公里,这要是搁在几年前,去县城进货至少得“折腾”大半天,费时又费钱。如今公交车30分钟一班,费用不仅节省了一大半,而且准时准点,公交车内的环境也非常舒适……
客运班车进乡村,村民享受到出门有公交、抬脚可上车的便捷。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大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
近年来,海丰县充分依托“四好农村路”,不断优化路网布局,调整村村通客运线路及站点,使全县各个村都通上了公交车,群众在便捷的出行中获得满满的幸福感,也为海丰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便利的公共交通是衡量城乡发展程度的标尺,穿行在城镇街巷、乡村阡陌的公交车则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近年来,海丰县把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作为交通运输脱贫攻坚的“规定动作”,下“绣花功夫”畅通“村村通”惠民便民工程:目前开通运营线路10条,建成县城内公交站点272个、停保场2个,投入运营新能源汽车公交车300辆,县城公共交通持续健康发展;建成建制村候车亭252个,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6条、公交车延长线9条,投入农村客运车辆199部,实现农村客运“村村通”无缝隙覆盖。同时,将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有机串联,科学布线布点,合理投放车辆,共投入42部7座位新能源客车、开通运营县城公交乡镇延伸线路6条,形成了县城至各乡镇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很好地满足了县城地区和各乡镇群众的出行需求。
记者在公平镇镇区看到,去年刚建设完成的G236线(原S242线)公平段连接线显得格外宽敞平整,标识清晰,一辆23座的中型新能源公交车缓缓驶来停靠在路边站点,乘客依次有序上下车,群众出行便利又快捷。
“从‘村村通’到‘四好农村路’,海丰县打通了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缩短了城乡间的物理位移,拉近了城乡群众间的心理距离。”公平镇党委委员廖珊珊说。
尤为令人惊喜的是海丰县公共交通的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一的公交线路到星罗棋布的城乡公交线网,从纸质月票到扫描支付,公交今昔的变化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便捷与舒适。
公平镇磜仔村党支部书记王心虹告诉记者,没有公交车的时候,大家去趟公平镇区很不方便,乘坐摩托车,一趟不仅要花费10多元,而且不安全。现在乘坐公交车,不怕风吹雨淋,一趟才3元,早上去中午回,方便又安全。
村村通公交,生活步步高。一条条平安畅通的道路,一辆辆便民惠民的公交,一张张获得感十足的笑脸洋溢着幸福。采访中,村民们心怀感激地述说着放心车带来的便利,美好生活的愉悦写在脸上……
■ 融媒记者 曾国明 吴长辉 林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