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海平
吕珠满在创作中
吕珠满,海丰县附城镇新南村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汕尾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海丰县残联。 他在工作之余,热衷于文学创作,在报刊上时有作品发表或征文获奖。近些年,在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上,坚持不懈,成为一名传承红色基因的追梦人。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说起吕珠满,他的名字早有耳闻。不过,我与他相识的时间不长,四年前,缘于文学爱好,我加入了海丰县作家协会,在一次文学采风活动中,初次认识了他。眼前这位同乡文友,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憨厚朴实。我起初以为,这样一位温文儒雅的人,必定不苟言笑。后来,我们一起登山的时候,虽然他步履蹒跚,却目光如炬,一步一个脚印,时而谈笑风生,不禁对他油然心敬,自此,我们相识并渐渐成为了好友。
2020年3月,《海陆丰红色故事》第三辑征文公布,令人意料之外,吕珠满的《赤心为党蓝训材》等10篇文章入选,其中一、二等奖各1篇,三等奖5篇,优秀奖3篇。其实,在《海陆丰红色故事》的征文中,他以前也有不少文章入选,有一次,我问他:“你在海陆丰红色故事征文中,作品入选几十篇,有什么经验?”他半开玩笑地说:“经验倒谈不上,只是我觉得在挖掘史料和构思上,花的时间挺多!犹如孕妇十月怀胎,可是,写出来的那一刻,却是欣喜万分啊!如同一朝分娩,百感交集!”他的话让我想起去年春节期间,他告诉我,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时,他却深居简出,独自在书房里笔耕,整整写出了三四十篇红色故事。
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红色之风吹遍海陆丰大地时,难怪一个个鲜活的红色人物,一篇篇精彩的红色故事,能在吕珠满的笔端流出来。
身残志坚 笔耕不止
吕珠满创作红色故事的那股劲,也许是他自少与命运抗争的性格有关。9岁时,他不幸患了脑膜炎,后来,虽然奇迹般活下来,却留下右半身不遂。提起往事,珠满感慨万分,他说,幸亏母亲当年深夜间发现昏迷不醒的他,还有生命的迹象,硬是用米汤一口一口地养活了他,是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或许,命运多舛,他对生活的态度比常人更有着深刻的认识。步入少年时期,他身上那份坚强,那份乐观,那份执着,愈加强烈。
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农村的他,也跟同龄人一样参加劳动。有一次,田里的水稻收割后,他跟家里人去踩稻茬,据说稻茬浸泡腐烂后,能够让肥水增温,这对一个腿脚不灵便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那次,他下到地里,没想到刚踩两下,一只脚就深深地陷进泥土里,任凭他怎么努力,那只脚也不听使唤,他站着发愣,那种滋味就像打碎了五味瓶,五味杂陈。顿时,他终于觉醒,自己跟别人不同,一定要努力读书,寻找出路。
1988年,他从彭湃中学考上了广州中山大学,在图书情报信息现代化管理大专班求学期间,他常常往学校图书馆跑,畅游在文学名著的海洋里。早在少年时代,吕珠满就喜欢看书,有时看到生动的情节,常常捧腹大笑,有时看到悲惨之处,黯然神伤。他读初中时,曾经写过不少文章,赢得了同学的称赞,他的习作被吕春腾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如果说吕珠满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倒不如说是老师点燃了他文学的火花。
生活,从来不亏待有准备的人。大学期间,他常常往学校图书馆跑,畅游在文学名著的海洋里。有一次,吕珠满在图书馆经常认识了邬老师。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见到珠满勤奋好学,非常喜欢他,邬老师虽然没有任他的课,但愿意指导他写作。吕珠满也经常捧着习作登门请教,无论再忙,邬老师总是抽空当面批改,每篇习作修改得密密麻麻,就像画地图一样,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种种错误。在邬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他在写作上进步更大,就这样,他日积月累,文学细胞渐渐激活起来。这位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年轻人,自幼就受到了文化气息的熏陶,曾祖父吕心焯曾是一代贡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文学基因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从此他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广阔,渐渐迈进了文学的大门。
苍天不负有心人,吕珠满不断读书、写作,发表了近三百篇文章,其中多篇文章获奖。2015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左撇子碎记》;2016年出版第二本散文集《那一抹风景》;次年,他敲开了广东省作协的大门,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圆了他的文学之梦。2018年,第三本散文集《乡情的味道》与读者见面。2021年2月1日,汕尾市委宣传部公布第四辑《海陆丰红色故事》征文消息后,吕珠满又一次兴奋起来。因为他觉得儿女们都长大了,家庭拖累也少了,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搜集外地著名革命者在海陆丰的战斗经历。他常常跑到县党史办、县图书馆等地借阅相关史册,以便撰写红色故事。他说,每当夜晚躺在床上,沉迷在红色故事的布篇谋局时,一旦灵感乍现,活跃的脑细胞就兴奋得彻夜难眠。正如他曾言,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香扑鼻来?
大浪淘沙 知难而进
吕珠满是海丰县残疾人联合会一名工作人员,曾获得“2015-2018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他告诉笔者,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他常常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潜心浩瀚的史料,积累素材。记得在写《骁勇战将张远南》时,在众多史料中只能找到张远南的零星素材,还有另外一个张养南的丁点儿事迹,究竟是否同一个人?很难找到答案。历史绝对不能瞎编。就在他几乎要放弃这篇文章的创作时,他无意在朋友那里找到了张远南的儿子,从中了解到更详细的资料。原来,张养南是张远南在家乡的昵称,他的弟弟张亚统在赤石大安峒战役中牺牲,还有一位弟弟叫张炳华,在公平的一次战斗中也为革命献身。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吕珠满又重拾了信心,躺在床上琢磨着这故事如何下笔?睡意朦胧时,中风在床的老母亲摇铃唤醒吕珠满,搀扶着上洗手间,一个晚上至少两次,二十多年如一日,他早已习以为常了。很多时候,睡意已消,吕珠满就坐在电脑前写作,写到张远南在罗輋战役中负伤仍坚持激战,眼眶不由得湿润了,一篇《骁勇战将张远南》也脱稿而出。吕珠满聊起往事时,脸上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神采,他告诉我,只有感动自己的故事,才能感动别人。
有一天,吕珠满在翻看订阅几十年的《作家文摘》时吕珠满看到了《周恩来与聂绀弩的情谊》这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描写了聂绀弩在海丰的经历,他如获至宝。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吕珠满的红色故事《聂绀弩的海丰情缘》脱稿了。当时,他产生了一种掏空虚脱的感觉。这件事情让他再次认识到,只有不断读书看报,从中汲取营养,心里库存越多,创作的天地才会越宽阔。
2022年4月,汕尾市党史办从省定517处革命遗址中挑选50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遗址,深入挖掘和提炼遗址的故事内涵,写好海陆丰革命老区的英雄故事,吕珠满欣然接受6个汕尾革命遗址红色故事的撰写工作。这次撰写革命遗址,需要在还原历史的前提下,对革命遗址发生的事迹进行拓写和升华,进一步挖掘革命老区敢为人先的精神。作为一名长在红土地上的作家,一代人的乡愁,沉寂在岁月深处,倘若不能被记录,有愧于心。尽管这次任务艰巨,他觉得,如果熟读史料,用心倾情,就能写出更加感人的文章。面对着吕珠满对红色基因的激情,无不让我感受到一个作家的文化自觉,但愿他在未来的创作中,怀揣故乡的山河,以梦为马,不断钩沉海陆丰革命史,让那些岁月深处的感人细节,在他的笔下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