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侯
站在龟龄岛高处眺望浩瀚的南海,尽情领略海滨风光,茫茫大海,远处若隐若现的屿礁、城镇乡村、渔船,顿觉心旷神怡,龟龄岛的今昔浮想联翩……
一、龟龄岛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龟龄岛在汕尾市城区捷胜镇西南面,历来归捷胜镇管辖。北距陆地3.17公里,面积0.18平方公里。位于北纬22°39.5',东经115°25.7′,距国际航线12海里,是厦门、汕头至香港、广州必经之地。龟龄岛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表面为黄沙粘土;岛东北至西南走向,长800米,宽450米,最窄处50米,岛岸线周长2360米。因岛形状似海龟而得名。据传说,古代龟龄岛是沿海丘陵伸出的岬角,南宋以前曾与捷胜大陆相连,南宋末,因地壳下沉,海平面上升,岬角中段陷落,末端沦为孤岛。岛上丘陵起伏,两座山峰分处东西两侧,中间是坡地;东北高西南低,东侧主峰海拔52.8米,西侧龟头山,有石洞,称羊洞;西北侧中间边缘是沙滩,是船只避风锚地,据称曾停泊过300艘渔船;岛上长有乔木、灌木和草丛;岛的周围遍布明礁和干出礁;岛的北面有牛皮洲、赤腊、青屿、鹰屿、捞投屿,岛东面有赤州等岛屿半环绕。岛的边缘岸线曲折,岩礁林立,水质良好,盛产石斑、龙虾、鲍、蝾螺、海胆等及多种海藻类,是发展海洋捞业及海水养殖业的天然良好场所。岛上有淡水井,泉水充沛,日供水量100吨以上。清末至民国初期有居民一千多人,有街道三条(海边街、中街、后山街),设有商店、茶楼、赌场、鸦片烟馆等。每天有定期渡船来往捷胜墟两次。民国后期,曾住有海匪四、五百人,骚扰渔民和过往商船。由于龟龄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及国防的战略要地。在这里,特把民国后期海匪的活动轨迹及解放龟龄岛的经过作一简述。
二、解放龟龄岛简述
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海匪凌炳权(原姓张)、余少廷(原名丁文礼)等盘踞龟龄岛,扰乱岛上渔民的生产及生活,为非作歹,抢掠过往货船货物及旅客财物,使民众苦不堪言。凌炳权、余少廷等在此岛住了三年多的时间。日本投降后,1945年年底,凌炳权、余少廷等被国民党收编后撤走。之后仍有零星不法之徒在此岛作恶扰民。1949年11月23日,国民党残部吴奇(吴炯乐)带领一批亲信三、四百人逃到龟龄岛,妄图负隅顽抗。11月28日,东江军分区一支队和海丰军管会决定清剿龟龄岛海匪。动员帆船100多艘、机轮5艘、枪支子弹一大批,在上午8时许发起总攻。以五团一营为主力,二、三营配合,兵分两路分别从捷胜、汕尾渡海强攻龟龄岛。在进攻龟龄岛战斗中,此前起义的游缉大队大队长柏新宇身先士卒,主攻龟龄岛正面,五团营长朱连房率部乘机船从汕尾海面抄袭龟龄背面夹攻,在炮火猛烈攻击下,我军首先攻占海匪盘踞点妈祖宫,随即将海匪全部剿灭。作恶多端的匪首吴奇就擒,毙敌多人,俘虏匪徒40人,另有妇女48人,缴获子弹28担。等等。我军牺牲2人(士兵1人、船民1人)、伤1人。赢得了解放龟龄战斗的胜利,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政委尹林平和东江行署主任刘宣的来电嘉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龟龄岛
龟龄岛解放之后,人民政府为了服务渔民(当时岛上约有200人)的生产和生活,积极组织渔民发展渔业生产,1956年成立渔业合作社,同年,政府设立粮食托销组;1958年又在岛上设立气象站和水产收购组,使岛上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1962年因战备,岛上居民全部迁往大陆,成为无常住居民的海岛。但岛上的妈祖庙(始建于明末)及地藏菩萨庙仍香火不绝,住在大陆的乡民经常乘船到龟龄岛敬祀妈祖及诸位神佛,游览龟龄岛得天独厚的美丽风景。2007年,当地政府已开辟龟龄岛环岛游的旅游航线,吸引众多游客前往龟龄岛观赏海岛风光。由于龟龄岛周围优越的自然环境,2015年11月17日,国家农业部把龟龄岛东海域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之一。2017年6月6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制订该项目的实施方案;自2018年4月起,在龟龄岛东北部连续投放人工鱼礁礁体2688个,形成礁体总空方65280空方,覆盖海域面积2.43平方公里,建设礁区海上警示浮标4座,海藻种植增殖400亩,投资近2千万元。2021年7月14日,经国家农业农村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该目进行验收,复查结果合格。该海洋牧场的建成,将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龟龄岛这颗靓丽的海上明珠将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