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2/2/pc20220221620d10cef2d0406ca9d5536e9e4d90afe01.jpg
● 陈丹玉 细雨霏霏,县博物馆“陈孝能戏曲人物画展”在大年初一按时开展。大年初二下午,我带上家人,到博物馆拜赏戏曲名伶画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2-02/19/001239.html

等待处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022年02月21日  浏览量:267

● 陈丹玉

细雨霏霏,县博物馆“陈孝能戏曲人物画展”在大年初一按时开展。大年初二下午,我带上家人,到博物馆拜赏戏曲名伶画,一边赏一边向几位侄子侄女介绍家乡三大剧种的历史以及戏曲人物二次创作的意义:艺术的精神力量与思想火花,不会一挫而止,它还会不断地再生于新的时代,那些富有生命力与进步性的历史故事,通过艺术的再创作,一定弦诵不绝。

博物馆的展厅敞亮且极具设计感,展出的戏曲人物主要是西秦戏与白字戏的经典戏出,每幕戏画旁边附有简单扼要的剧情介绍,既可赏画又能脑补戏出的历史故事。

“哇,这些戏服,太惊艳了……文天祥的人物扮相,真是气壮山河,那眼神表达着一片丹心,浩荡赤诚……”丫头站在文天祥戏曲人物前,发出赞叹。

读大学的侄女,显然迷上了《蓝继子》“李三娘受苦在磨房”这出戏的人物画背影。且不说每幅人物画旁附有剧情简介,就看那消瘦单薄的背影与手势,便能知晓画中人剧中角掩面而泣、悲戚哀苦的处境。侄女注目良久,却一时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见解,只是跟我说“妈咪,我想要一本画家伯伯签名的画册,拿回学校,跟同学一起慢慢地、好好的拜赏和学习,可以吗?”

两个侄子,认真赏画读剧情介绍,“感觉到在村子里看戏似的,就差锣鼓唢呐声了……”

小叔子和画家孝能兄交流戏出,回忆疫情前正月半做戏的情景,感叹演戏者薪酬之少,若没有一份热爱,真是无法坚持演出的艰难。

每一出戏,便是一个历史故事,而且讲述正义、真情、爱家、忠国。在那荒芜的年代,这些故事,通过戏曲在各个村庄和大街小巷的演出传播,恍若一脉骨血暗传,滋润着海丰这块穷乡僻壤青年的思想和视野,帮助他们滋生独立人格和家国情怀。正如孝能兄在画册前言中写道“……至此,我才明白家乡为何在近代会涌现这么多政坛领袖、科技精英、文艺大家,是家乡的大戏淘冶了他们的情操……”

一代代戏曲艺人,正是从无数戏剧故事中感知到,民间需要传播这些故事的正能量,于是他们坚守戏台,成了民间最纯粹的思想传播者,虽辛苦却自得。

“我感叹老一辈戏曲艺人深厚的功力,声情并茂的塑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感谢艺术前辈一代代的传承,相信家乡大戏会越唱越响。我用心绘画的这些名角名伶,只为记录家乡的大戏,借以向艺术前辈致敬,并献给我亲爱的故乡。”孝能兄写道。

我想起2019年,海丰白字戏去省城演出,当时跟孝能兄一起去看戏,过后,孝能兄曾提起,若是画出经典戏出,会很有纪念意义。去年春季,跟兄长聊起家乡民国时期涌现的杰出人才,聊起三大剧种在民间所起的思想传播,功不可没,孝能兄说,趁我精力尚可,要对戏剧经典人物进行二次创作,留给后代,即使涓滴,也是正能量源泉。中国文人志士重视乡里的内在道德,往往表现在,愿意把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当做乡里抑或族群上升的阶梯。

《论语》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尽管自己对家乡戏剧知晓不少,孝能兄依然像一位小学生一样,研墨落笔之前,拜访西秦戏与白字戏的老一代和新一代的传承人,了解剧种历史背景、剧情演出、戏服搭配等,并阅读相关材料,观看经典戏剧光碟等。最后在暑假到国庆期间,一边画,一边继续与艺人交流,以期使画作达到形神唯妙精准。

我也因为喜欢西秦戏,周末回乡时,常常打扰兄长,“窃赏”画作,并蹭机会跟兄长一起向戏剧艺人学习,同时“窃”得经典戏剧光碟。也时时听孝能兄聊“画后感”:历史故事的人生百味,艺人为守住地方乡土文化而演出的使命感。我常常调侃:“您老画着画着,画成了霜鬓,也成了乡土文化的传播机了。”

别看老兄长平时优容自如,却满腔热血,其独特瑰丽的画作中,不难窥见其乡情之浓烈厚深。

这些戏曲人物的画展,在这寒风嗖嗖,细雨蒙蒙的春节,为我们乡里,尤其我们的后辈提供了一份高雅的食单,让我们体验戏曲人生,学习民间思想。也愿这样的画作与戏曲的双艺术之精神力量,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共辉,浸润一代代海丰人的心怀。

上篇:春风沐春雨
下篇:桃花依旧笑春风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