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庆辉
自行车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过与自行车难舍难分的经历。我也不例外,且听我说说我家自行车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自行车在我生活的小山村是稀罕之物。自行车与手表、缝纫机是那个年代的三大件。谁家拥有其中之一就意味着生活非同一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温饱都顾不上,哪敢有非分之想。城镇人都勉为其难,更别说像我家劳动力少、吃饭人口多、入不敷出的家庭。
那时大队都没有自行车。公社配有几辆自行车,供干部职工下乡办事使用,相当于现在的公车。当时我爸爸在公社工作,有时周六下班,也骑自行车回家。
与自行车相关、令人兴奋的事我们小孩子当然不能错过。掌握爸爸回家的规律后,我们就提前在村口的公路旁埋伏起来。当时我们村的四周本来没有公路,是因为县里在邻村山脚下建了个大电站才开的简易公路,甚少车辆行驶。看到自行车出现,我们便一拥而上,把自行车和爸爸团团围住,目光和手都停留在自行车上。爸爸看到我也很高兴,毕竟也有几天不见了。爸爸停下车,抱我坐在自行车后尾架上,又抱一个小孩坐在前三角架,骑着自行车在沙子公路行驶一会,让我们过把坐自行车的瘾,一路上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这个时候,坐上自行车的孩子更是觉得风光无限,无比自豪;没有坐上的迈着小腿跟着自行车一路小跑,也开心得无法形容。当然很多时候爸爸也是步行回家,有时在路口看见我们那种失落状,便从口袋掏出几个糖果分给大家,安抚我们小孩子的心情。
那时我们村私人要想拥有一辆自行车,比现在拥有一辆私家轿车还难。能有这个能力的必须是读书考上中专以上、迁户口吃公粮的人,而且起码省吃俭用一至二年才敢把梦想变成现实。
我三叔就是勒紧裤头从牙缝里省了近两年,才买回一辆自行车。他寒窗苦读,终于考上师范学校,跳出苦海,后来又分配到连南寨岗公社的中心小学教书。那时农村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如果半夜有人突然生急病,需要到公社医院就医,只能用木板做的手推车推着去。
我三叔经常回家靠双腿走路不是办法,虽然只有不到十里路,但没有自行车很不方便。于是,他从每月二十多元的工资中存下五至十元,硬是用近两年的时间攒够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的钱。
崭新的自行车买回家,就像如今买了辆崭新的私家轿车一样,村里不少人专门来我家看自行车,问这问那,很是好奇。年长的问这自行车一次能运多少包化肥。小孩子拨拨车铃。爷爷抽着自己用烟叶卷的散烟。三叔在车旁像推销员一样,对自己心爱的自行车介绍不停。一屋子温馨无比。
当时的自行车要到派出所去上牌,每辆自行车都有号牌和车证,就像现在的汽车、摩托车一样。到了派出所,民警拿出专用工具,在脚踏转轴上方的关键位置,一手握锤一手握专门印号码的工具,大力地用锤砸,一个一个号码砸,这样就砸出一串号码,作为车架号。如果自行车万一被盗,可凭这车架号找到失主呢。
三叔对自行车十分爱惜,每次骑回家,总是用布把自行车上下左右、前前后后擦得闪闪发亮。要是下雨天把自行车淋湿了更是如此。停放时,专门用块木板把前轮垫起来,后轮则有自带的支撑架支撑起来。三叔说这样两个橡胶轮胎就不会接触到泥巴地板,使用寿命就会长些。
那时购自行车要像购其他生活物品一样凭票。一个村的自行车票分配名额十分有限,生产队长就采用最原始最实用的办法——捡签。队长把分配来的各种物件的名称写在纸上,比如棉被、布匹、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然后分折好丢在地上。僧多粥少怎么办?那就折多几张空白的,保证每户人手一签。捡到什么签全凭运气。当然,也有就算捡到三大件其中之一大票的也开心不起来,因为没钱买呀。因此,也有捡到自行车票的与捡到布匹票的私下调换;确实无人肯换的,只好把大票送给别人。
1987年秋,我在居住的连南小县城进工厂参加工作,很多时候要三班倒。那时上班的路上人车稀少,不像现在那么繁华。当时我的身体很好,下雪天也只穿两件衣服。我经常骑着一辆老掉牙、经典耐用的自行车去上班。为了生活,风雨兼程。有时寒风太猛,吹着双手发僵,我竟把双手插入口袋,利用身体的平衡、耍杂技般脱手骑车呢。那时在工厂,与自行车相关、印象较深刻的是年长一些的工友斗嘴,有时会搬出“你有什么了不起,你谈婚时的自行车还是我借给你的!”“没有我的自行车,说不定你老婆还讨不上。”
我结婚时,妻子的嫁妆之一就是自行车,女装的。那时妻子就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有段时间她没怎么使用,转给我用。1995年的某一天,我有个高中的同学借去骑,结果被人偷了。他找到我说:“自行车被偷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再无下文,根本没打算赔回一辆给我,害得我不知怎么跟妻子解释。天啊!按现在来说,相当于一辆几成新的普通私家轿车被人偷了。
儿子读初中时,说要自行车,我花六百多元买了一辆他喜欢的款式给他。谁知没多久,我在家里的楼梯间没有看见他的自行车,就问他车呢?他迟疑片刻才反应过来,立马飞身下楼,一路向超市狂奔,却失望而归。原来昨晚他骑自行车去超市购物,回来时忘了骑回来……我也甚觉惋惜,毕竟才用了不到十天的新车呀。可我还是安慰儿子说,没事,长长记性,以后就不会掉东西了。
无独有偶。几年后我大嫂一次去市场买东西,自行车在市场旁一停就是几天,待恍然想起时,觉得自行车肯定不复存在,谁知待她再到市场时,那辆熟悉的自行车还在原地不动地等着它的主人。我们事后诸葛般分析,应该是现在县城到处都有摄像头、视频监控,治安良好,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同时也是现在交通工具早就被小车和摩托车取代,自行车已无“盗”的价值。
如今,回想与自行车一起走过的甜酸苦辣,仍觉甚有滋味——懂得过去的苦,才知今天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