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巧贞
父亲去世那年母亲39岁,妹最小三岁,大姐16岁,我6岁。母亲一人抚养8个子女。在我?胧的记忆中,母亲背着小妺,一手提着一桶猪食,瘦小的身躯努力地向左倾斜着身体走向猪圈,我远远地跟在母亲的后面。
令我刻骨铭心的是母亲这样的背影:在一个荒山深处,母亲坐在石头上正在吃着午饭之时,感觉头上有雨水,抬头一望:一只老虎正张开虎牙流下囗水!母亲听说老虎会等人把饭吃完再吃人,所以故作镇定,数着米粒一粒一粒地吃,或许老虎没耐心或许老虎看母亲善良,不一会,老虎离开了母亲。
如今,我不敢想象,一个弱女子面对庞然大物的内心是何等的恐惧!又是何等的坚强无畏!只为她膝下的八个子女和年迈的婆婆有烧饭的山草。而且是凌晨二点起床,赤脚赶了五个小时的崎岖山路。
正当人们已安睡时,我仿佛又看到母亲的背影:母亲挽着裤脚,赤着脚,挑着比她身材大两倍的两座小山似的山草缓缓地回到家门口,御下,弓着腰,把两座小山合堆成一座大山似的山草,还在上面盖上胶膜怕雨淋湿生不了火。
母亲的勤劳村人看在眼里,有人想帮她和她一起抚养照顾子女,母亲都谢绝了,她的心里只有我父亲。
母亲对父亲有忠心,对长辈有孝心,她对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很孝顺,也教我们孝顺长辈,在19世纪70年代,大米和鱼都很难得,肉几乎是一年才吃一次。只要有点大米和鱼她都会留给奶奶和外公外婆吃。
记得有一次,我跟在母亲后面,看着母亲这样的背影:她一手提着借来的小竹篮,竹篮里装着香喷喷的鱼正往外婆家的路上赶。
母亲也常常帮奶奶和外婆洗头洗澡,后来我们姐妺几个接上母亲的班帮奶奶外婆洗头洗澡。
母亲对亲人是真诚的,对陌生人也不例外,19世纪70年代,常常有小商贩到农村去做卖买:卖盐、卖香、卖糖果、卖洗洁精、买草鸡蛋的等等,母亲自已宁可自己没得吃,也要把吃的留给这些人吃。我常常看到母亲这样的背影:手端着一个托盘,托盘盛着一碗热腾的炒米茶,缓缓地走向小贩。
左邻右舍的孩子只要到我家说还没吃饭,母亲就想方设法让这孩子填饱肚子,即使省下的自己的那一份。
《弟子规》里“泛爱众”母亲真做到了!母亲常常教我们即使乞丐到我家门口也不可怠慢,也要尽力帮助。
到了90年代,那些曾经受母亲帮助的人常常找上门来向母亲道谢,感恩母亲昔日对他(她)们的帮助,母亲从不居功自傲,认为微不足道,不足挂齿。
现在母亲已90高龄了,依然不改她的仁慈之心,她的子孙送她吃的,她必定留些给子孙,再好吃的东西她都不会吃完。母亲啊!您留给子孙的不仅仅是好吃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您无价的德行啊!我们正是有您的德荫才有幸福的生活啊!我仿佛看到母亲这样的背影:清净平等正觉的慈悲高大的佛菩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