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影舞碧穹,禾香泛水乡。这里是海丰县西南部的联安镇,沿着大液河畔的滨河公园漫步向前,白鹭的白,湿地的绿,绘就了诗意的联安。联安镇拥有2.9万亩的广阔农田和近2万亩的滩涂浅海养殖面积,去年农业、渔业总产值分别达9.16亿元和3.84亿元,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今年以来,联安镇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绿美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工作,下足功夫念好“美”“富”“合”“新”“绿”五字诀,推动省典型镇、村培育工作加力提速、落地见效,成功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重点培养对象。
锚定目标 描绘发展蓝图
典型镇村培育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抓手,对于示范带动和美乡村和美丽圩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壮大县域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联安镇锚定创建省“典型镇”目标,抓好镇级规划设计。通过开展实地调研、规划设计,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的具体方向和目标,邀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海丰县联安镇典型镇建设(2024-2026年)》,结合连带成片“融湾发展”示范片区建设,将全镇16个村划分为五大区域,分别为湿地科普长廊区、海产体验区、休闲农旅区、蔬菜种植区、文化体验区等五大区域,把散落在乡村的精品、亮点串点成线,制定短中长期发展目标,打造“农文旅”融合新格局。同时,该镇聚焦产业发展、美丽圩镇、绿美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夯实基础 建设美丽圩镇
稻田绵延、绿意葱茏,人文厚重、民风淳朴,走在联安镇干净整洁的道路上,路旁一栋栋农房整齐排列,换上了简洁美观的“新装”,美丽圩镇客厅、风眠绿道停车场等特色平台及基础设施巧妙分布在圩镇各处,为联安镇增添了亮丽色彩。
在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工作中,联安镇聚焦中心,集中发力,进一步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升级改造镇级垃圾转运站;通过建设污水治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方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66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工作;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常态化开展“六乱”整治工作,完善圩镇管理长效机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补充停车场、充电桩、镇村道路单改双等基础设施,群众公共活动空间进一步拓展,镇村生活持续一体融合。
利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的有利契机,联安镇还全面推动城乡面貌大提升,建成“一场四馆”,包括深联文化广场、深联文化展馆、陈训成美术馆、郑宜波雕塑馆、联安民俗文化馆,吸引外出人口回归、艺术人才聚集、外地游客增多。今年全镇旅游总人数突破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0万元。
优化资源 发展旅游新业态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联安镇持续擦亮地标名片,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
深入践行大农业观。保障粮食安全,落实春耕种植面积达2.4万亩,继续深化“稻稻+”轮作模式,在优冲村推行稻茭混种达六百多亩,开展冬种小麦试点种植,每亩可增收近700元;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撂荒地498亩;用好用足深圳大学结对帮扶资源,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靠山用山、临海用海”的策略,探索“一带三区”发展思路,按照沿山林地资源区、沿海鱼塭养殖区、中部平整农田区分区布局,形成霞埔村生蚝、联田村红心火龙果、优冲村有机水稻、和平村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提质升级农文旅产业。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深联文化广场、联安民俗文化馆、深联文化展馆、陈训成美术馆、郑宜波雕塑馆等“一场四馆”,形成独具特色的亲民便民文化集群;积极谋划特色活动,举办汕尾市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事运动会和“和美联安礼赞祖国”主题图片展等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研学;依托示范带打造滨河公园、龙舟赛台、观鸟台等示范带节点,大力发展“钓娱经济”“休闲采摘”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执“绿”为笔 绘就生态画卷
生态是联安的资源优势,绿色是联安的幸福底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该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抓绿美生态建设,打造“山水风、岭南韵、田园乡、滨河圩、文创地”的和美联安。
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绿化方案,今年以来,联安镇共种植乔木11744棵、灌木12200株,超额完成原定目标;利用边角料、废弃地、闲置地见缝插绿,建设村级村庄绿美公园13个,创建“美丽庭院”37户。通过开展乡贤恳谈会、入户走访、认捐认种等活动引导广大乡贤发挥界宽面广、资源丰富的优势,共同参与绿美生态建设,收到各方捐赠共计140余万元。多措并举做好生态保护,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落实好河长制,持续深化河湖污染防治;对古树名木全部挂牌保护,实现“一树一牌一档案”,护好绿色“活文物”;聚焦湿地保护性开发,明确湿地保护的核心区红线,将其生态功能与康养旅游融合,让湿地既有“绿色颜值”又有“金色价值”。
当前,海丰正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联安镇作为省典型镇,将继续牢牢抓住“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建设的机遇,对照典型镇的建设标准,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高质量推动典型镇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
■ 文:林彩红 吴长辉 图:施燕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