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古代很重视冬至,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的习俗。作为传统节气,冬至不仅仅是节日,更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蕴含了文化底蕴、传统习俗与人生的哲理。
冬至让很多诗人挥毫洒墨,留下颇多隽永的诗篇。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自这天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故称其为“大吉之日”。杜甫曾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转折、是起点、是新生,是永恒的时间交替。王安石也写下“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用诗句记录冬至日时,开封市井的繁华与热闹。古人一直是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陆游在《辛酉冬至》中吟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可以看出,彼时的冬至之际,人人在祈望添福增寿。
冬至在海丰也被称之为冬节,冬节的前一天,海丰人都会吃“冬节鸽”(冬节粿),谓可御寒;冬至日早上则吃“冬节丸”,谓添一岁。吃“冬节丸”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为了祈求家庭和睦,生活甜美。海丰的“冬节丸”有甜有咸,口味丰富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海丰,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团圆的日子。家人们会在这一天团聚在一起,共同享用美食,聊聊家常,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在寒冷的冬日里,冬至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这个看似普通的节气现象,蕴含着先辈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家族昌盛的祈愿。正如诗人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至一到,万物萧索,但还会有无数人在温暖着这个寒冬,也许是朋友一声亲切的问候,或许是擦肩而过的行人给的一个微笑,或许是绝望时的一束光。这个冬天,无数人用温暖治愈他人,如外卖小哥飞速放下送餐车,帮助上坡的老奶奶推车;又如大家在排队的时候主动为孕妇默契的后移;还有雨天的时候,一位女孩不停地帮其他人撑伞上车……他们用“隐形的翅膀”对抗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创造出温暖的热与光,让这个冬日不再严寒、让冬日有更多的期待。
每一个仪式,每一种美食,都是历史的沉淀,是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它教会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忘根本,坚守传统中的美好品质。在冬至的怀抱里,我们感悟着寒与暖的交融,体会着个体与家庭、与民族的紧密相连。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里,心怀暖阳,珍惜当下,迈向充满希望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