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12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候鸟及其栖息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之一。保护区具有复杂多样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湿地面积8586.32 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08%。湿地类型包括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河口湿地、红树林湿地、基围、库塘湿地、芦苇沼泽等。海丰湿地生态系统是南中国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华南亚热带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是广东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广阔的沿海湿地和丰富的淡水湿地,成为亚太地区南中国海迁徙水鸟的重要通道和国际濒危水禽重要的庇护栖息场所。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湿地和鸟类得到有效保护。2015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水鸟之乡”称号;同年,被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评为“2015-2018年度广东最美湿地”;2019年被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评为“广东十佳观鸟胜地”。
天色湖光相连,碧波荡漾;岸边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水清滩净湖美,鱼鸥翔集……碧海蓝天间,海丰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珍藏着一片令人向往的生态瑰宝——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被誉为“中国水鸟之乡”。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广东最美候鸟天堂”,由大湖区、公平区、东关联安围区三大区域共同构成。三区交织成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孕育着珍贵而复杂多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亚太地区南中国海鸟类保护网络的重要节点,这里是华南沿海不可多得的生态明珠,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海丰具有多样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水生植被和红树林使湿地成为亚太地区中国南海多种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是众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中转的必经之地。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是候鸟大规模迁徙的季节。近期,我县大湖、赤坑、东关联安围湿地及公平水库等鸟类自然保护区又迎来大批候鸟陆续栖息过冬,呈现了一派众鸟翔集翩跹,生态环境优美的新画卷。它们成群结队或在水中嬉戏、或在田野觅食、或在空中翱翔,陶醉在这“广东最美十大湿地”之一。
沿海之滨,海风轻拂,绿树摇曳,鸟鸣阵阵。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的大湖湿地就是属于近海湿地及海岸湿地,主要由东溪河河口水面及其周边养殖塘、泥滩、沙滩、水草、红树林和农田组成海岸滩涂和红树林湿地,常见重点保护鸟类有黑脸琵鹭、鹗、红隼、黑鸢、普通鵟、褐翅鸦鹃等,是名副其实的“摄鸟”天堂。
近年来,我县对湿地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良好的鸟类繁殖和栖息环境,可以让更多的鸟类在此安心栖居。为此,鸟类保护区管理处加大资金投入,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赤坑镇石望村犁头尖后面割仔岛租赁面积约300亩的养殖鱼塘,给在此过冬、栖居的鸟类补充食物;同时,在保护区核心区高螺村租赁面积约100亩的东闸基围,修建了观鸟屋、栈道等设施,用于开展生态恢复研究,为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和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区还建立了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并且与中山大学、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丰湿地恢复示范项目、生态教育、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同时,我县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致力于提高公众对湿地和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识。每年着重开展 “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湿地保护、鸟类保护知识,让群众了解湿地,自觉加入到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行列。
据统计,我县的鸟类物种从初建保护区时的72种增加到目前的25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1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51种。在今年2月份,有217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黑鹳出现在公平水库浅水草滩,刷新保护区对一类物种的最高纪录。
候鸟迁徙,只为一方净土。我县将全面推进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夯实生态基础,以实际行动守护候鸟迁飞和越冬安全。
■ 文:林彩红 吴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