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委高位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来,海丰县按照市委和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的部署,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统领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以“头号力度”努力在“百千万工程”中探路先行、争先领跑、大步跨越、创造经验。浓墨重彩地在红城大地上共绘“百千万”美丽画卷,在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教育医疗、生态绿美、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亮出新成效。即日起,海丰县融媒体中心平媒编辑部持续推出《聚焦“百千万” 赋能新发展》系列报道,让读者在每一幅“百千万”实景图中,听民心所向、看乡村巨变、观时代潮涌。
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积极推进垦造水田项目,用心打造垦造水田民生工程。经过2个月的土地垦造后,公平镇后山村海丰塘片、中沟片垦造水田建设项目总规模为929.96亩旱地换上了“新装”。扎实推进垦造水田工作,让荒地变良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农田生态效益,取得了良好成效。
抢抓时机,确保垦造高质量完成
近日,记者在公平镇后山村海丰塘片、中沟片垦造水田建设项目现场见到,新垦造的水田绿油油一片,微风吹过,田间泛起阵阵绿浪。在此之前,又有谁能想到这么一大片的绿海,原来是旱地、荒地。
垦造水田项目作为我县重要民生项目,为促进粮食生产、帮助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抓手,为促进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今年以来,我县结合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项目进行,将指挥部设在前线,在田间解决问题,并成立5个专班,项目承担组、技术指导组、水源保障组、生产指导组、现场协调组,奠定了坚强的战斗保垒和精密的组织保障。
为确保水田垦造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公平镇、县国土资源局、县投控公司等主动靠前,奋战一线,紧盯项目安全、质量、进度等关键环节,坚决做到“寒潮不停摆,昼夜不停工”,确保既定目标任务有序推进。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完工,930亩旱地换“新装”,形成一片排灌沟纵横交错、机耕路四通八达的壮观水田图。
科学布局,垦造水田惠民富农
据介绍,垦造水田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通过对项目区进行改造,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增加水田有效面积,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据了解,我县以高产农田建设为理念,通过项目实施,将农田改造成连片规划设计的水稻田,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等级为目标,与省农科院,省耕保协会,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深度合作,从项目选址、设计、土壤分析、截水筑堤、取水灌溉、保水试验、客土来源、土杂肥来源和种子选取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拟订犁耙和施肥方案,结合当地土壤水源情况,科学布局全面推进水稻种植。后山村垦造水田项目分两大地块进行垦造,灌溉用水取用平龙水库,中沟片、海丰塘片分别建设一座泵房,建成后可形成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农田灌排系统,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统筹谋划,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
垦造水田项目是海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重大部署。在这一民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县严格按照“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将实施垦造水田项目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农旅一体推进的形式,因地制宜,推动垦造水田与产业融合发展,让荒废的土地“活”起来,有效盘活农村闲散用地和丢荒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政策叠加效应最大化,助推海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我县930亩垦造水田项目完成后,不仅可以扭转以往各户分散经营、农业集约化程度较低的局面,还能有效开展机械化耕种,推动种植模式由原来的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发展,为实现更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助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
我县将进一步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完善垦造水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努力探索垦造水田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道路,让垦造水田项目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助力海丰“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