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记者 曾国明 吕嘉宇
新学期伊始,学生们陆续返校,但仍有少数学生“赖”在家中,或因一些特殊情况无法返校,让人心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好控辍保学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海丰县聚焦秋季“控辍保学”目标任务,以开展“入户联心”为抓手,全力推动党员干部力量下沉,通过走访摸排、政策宣传、入户劝返、爱心助学等多种方式,全力控辍保学,确保控辍保学“动态清零”不反弹,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动员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坚决守住义务教育保障底线。
“点对点”摸民情 全面排查出实招
为精准推动控辍保学行动,保障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海丰县各镇区充分发挥“入户联心”活动优势,将摸排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情况作为开展“入户联心”的主要内容。
公平镇成立由镇村两级干部、学校教师及志愿者组成的联户工作组,深入村组、走进家庭,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孤儿、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到一处,工作组成员都与孩子及其家人亲切交谈,仔细询问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在校在家的学习情况以及家庭的经济来源等,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全面掌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现实状况,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关怀。经入户走访摸排,发现共有9名疑似辍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工作组及时梳理情况并形成问题清单,深入分析研判,“一人一册”制定劝返方案,为后续劝返工作明确方向。
“最近身体怎么样呀?马上要开学了,有需要帮忙的要及时和叔叔阿姨说!”在海城镇,联户工作人员正挨家挨户前往适龄学生家中了解情况。
海城镇发挥“入户联心”活动优势,发动联户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前往适龄学生家中“聊家常”“问困难”,全面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学习情况及家庭现状、困难处境。经了解,共有12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失学辍学预兆。根据摸排情况,相应联户工作人员“认领”对应学生,根据存在问题制定劝返方案,推动疑似失学辍学学生尽快返学。
“面对面”做宣传 教育引导“暖民心”
广泛精准的宣传和周到细致的服务,是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有效措施。为确保适龄未成年人依法享有受教育权,海丰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挨家挨户上门向家长、孩子普及《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监督正确履行监护义务。
“我爸爸去世了,妈妈也不见了,只有姑姑一个亲人,从这里去公平上学太远了,也很不方便,所以我不想去上学了。”在公平镇入户小组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新塘村一位幼年丧父、母亲失踪的“无抚儿”,此前,该女生一直跟随其小姨在湖南生活、就学,因不适应外地的生活习惯,于8月份返回海丰县城,居住于其姑母家里。因已无其他亲戚可以投靠,到公平就读不方便,于是萌生了辍学的念头。
联户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与海丰县教育局取得联系,共同协商解决该儿童的就读问题。最终,成功将其安排到附近的学校就学,妥善地解决了“上学难”。然而,虽然就学问题已解决,却又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因处于叛逆期,这位女生不同意按照学校要求把一头黄发染黑,于是又不想继续读书。得知这一情况,联户帮扶小组派出了两名“小姐姐”,通过带着女孩逛街、购置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方式,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以真诚换真心,最终成功疏导小女生按照学校要求规范了仪容仪表。
今年来,公平镇坚持以“应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经入学的一个不能走”为目标,构建了一支由驻片领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校教师组成的“三对一”帮扶小组,采取入门入户到人劝学的方式,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扎实推动控辍保学工作高质量完成。帮扶小组成员怀着一颗颗爱心,走进一个个家庭,通过列举身边真实事例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劝返复学,并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保障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家长关心关爱并严管子女,教育孩子远离不良诱惑,刻苦学习,为将来的升学、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愿望,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在交流中,孩子们逐渐打开心扉,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手拉手”强沟通 耐心劝学不松劲
身处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时常出现“拒绝沟通”“厌学”等情绪,最近,海丰县城东镇联户干部便接到这样一通电话。
“潘副书记,我家孩子对学习抗拒和迷茫,说上学累,想要辍学了,家人跟她沟通也是听不进去,您看要怎么办呀?”在学校开学前夕,家住城东镇新龙社区的刘女士带着忧虑与无助,拨通了联心卡上的电话,向联户干部寻求帮助。在大致了解完情况后,联户干部组队一同前往刘女士家中开展“入户联心”工作。联户干部向刘女士及其女儿详细了解了家庭情况、思想动向和辍学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合身边人的经历讲述过早荒废学业步入社会的弊端,劝说其能尽快返校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也建议家长要多关注、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也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面的认真倾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辍学的错误行为。
海城镇在“入户联心”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一名居住在城北社区公园路的学生,由于家庭情况复杂,上学期长时间未到校上课,需要协助处理。经了解,该学生是单亲家庭,早先因家庭变故等原因患上抑郁症,对陌生人和外部环境较为恐惧,情绪低落缺乏安全感,平时对自身生活无意识打理。而家长因病腿脚行动非常不便,长时间没有对家里进行整理清洁,东西存放杂乱且存在异味,生活环境非常恶劣。
2024年7月,海城镇积极发挥“控辍保学”帮扶小组和“入户联心”工作机制重要作用,切实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安排城北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多次电话沟通和入户走访,组织志愿者队伍上门帮助其共同清理垃圾杂物,创造一个干净卫生整洁的家庭环境;按照相关的程序为其家庭申请了低保补助;在社区工作人员多方发动下,县人大代表、“广东好人”周水龙,县人大代表陈晓波及县委政法委、县侨联、县科协等单位对该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送上慰问金改善生活条件;经过社区干部、帮扶小组和学校老师与该同学多次的交流接触和不断开导,该同学逐渐放下了内心的戒备,最终同意放下手中的漫画、手机,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在暑假期间,该学生还积极地参与社区开展的“让孩子们来党群服务中心过暑假”活动。9月2日,社区干部、网格员再次来到家中走访,其孩子重返校园继续学业,其家人对社区干部和帮扶人员、帮扶单位郑重地表示感谢。
海城镇联户人员入户劝学返学
无独有偶,在联安镇联户人员也了解到了一名原本成绩很好的女生小马(化名),因结识不良玩伴和家庭原因有辍学意愿,在得知情况之后,联户人员及时上门了解情况和进行劝学。
联户小组通过联系学校、家访该生了解到:该生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因身体原因常年居住在香港,导致对小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关心不到位,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到不良人群,出现了纹身、旷课以及抽烟等不良行为,校方已多次上门家访做思想工作,劝导小马清理纹身以及整理仪表,但该生及其家长意愿不想继续上学,因此该生存在疑似辍学风险。工作人员对小马及其家人进行心理疏导,运用生活实际例子生动地陈述了辍学的危害,并向其展望完成学业后的美好生活。通过深入沟通,该生及其家长思想上都有所松动,小马也表示愿意回去上学,工作人员倍感欣慰,并亲自驱车将小马送去学校。
这样的情况不是特例,梅陇镇梅陇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王某,因父母离异,王某母亲近期又因建立新家庭后怀孕生子,父亲工作忙碌,均无暇顾及王某,王某在缺少父母亲管教的情况下,沉迷手机游戏,无心向学。联户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连同学校老师上门,但王某均不愿开门,将联户人员拒之门外。经多次与王某和其母亲沟通,王某终于答应和母亲一同来到社区,与联户人员面对面交流。经过深入沟通,联户工作人员了解到是因为在校与好朋友发生了矛盾,新学期不知如何面对,加上沉迷手机游戏故萌生了辍学的想法。
在了解了王某的心结后,联户人员马上与学校老师联系,一起带着学生回学校看看新的教室和同学,积极调解王某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并把新学期的课本也发到王某手上。看到王某的心结慢慢解开,老师细声询问他是否要回来学校和同学们一同上课,王某看着手里的新书若有所思,随后害羞地点了点头说表示愿意返校学习。同时,联户人员也与王某的父母亲进行了沟通,叮嘱他们要多关心、关注孩子,履行好监护的职责,并向王某递上联心卡,告知王某日后若有烦心事或遇到什么困难可与老师或联户人员联系。
在开展劝学返学、控辍保学的工作进程中,海丰县各镇(场)发挥“入户联心”活动优势,发动联户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前往适龄学生家中“聊家常”“问困难”,全面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学习情况及家庭现状、困难处境,帮助适龄学生解决困难,按时返校。
“心贴心”帮扶 助学纾困望成才
一年一度金秋日,又是金榜题名时。为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助学的号召,帮助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海丰县各镇(场)、村(社区)联户工作小组化身“宣传员”“办事员”,为群众深入讲解各类奖助学金政策以及申领条件,并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学子办理申请,扎扎实实做好助学工作,切实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难题,勉励广大学子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刘叔,恭喜您的孩子考上了深圳大学!可以申请4000元的助学金。”家住海丰县黄羌镇的刘叔原本正为孩子学费犯愁,听到消息后高兴极了。孩子能够上大学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对于困难家庭来说,学杂费却是一道“坎”,为此,黄羌镇联户工作小组积极开展困难学生摸排行动,逐户排查学生家庭、就学、生活情况,并造册登记、建立档案。同时积极对接县委统战部、县妇联、关工委等单位以及海丰商会、狮子会等慈善组织形成“联动”力量,为困境学生争取助学金,尽最大努力帮助困难学生越过学费“坎”。今年以来,黄羌镇联合多方力量,共帮助23名学生解决上学问题,累计申请资助资金近8万元,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努力成为对家庭有担当、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黄羌镇联户人员协助学子办理申请助学金
近年来,黄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助学助教工作,大力引导、组织、发动企业家、乡贤投入教育事业,创建成立黄羌镇助学群,凝聚浓浓的桑梓情。所资助的学生中,根据入户调研所掌握的家庭困难情况分两种方式进行资助:针对报名费用困难的学生,一次性资助2000-5000元;针对长期生活费用困难的学生,每月给予500-800元不等的长期资助。随着助学群的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到群中,由创办之初的6人发展到了117人。近三年,资助学生共计38人,资助资金合计30余万元,有效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大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等难题。
“看着学生们越来越好,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希望黄羌镇的公益助学资金能够帮到更多的人。”海丰县黄羌镇石山村党支部书记戴北河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感慨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将继续把‘入户联心’活动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把群众关切的事情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健全和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组织镇区帮扶小组、社区干部继续关注辖区内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辖区内的每个孩子都能依法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海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