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委高位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来,海丰县按照市委和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的部署,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统领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以“头号力度”努力在“百千万工程”中探路先行、争先领跑、大步跨越、创造经验。浓墨重彩地在红城大地上共绘“百千万”美丽画卷,在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教育医疗、生态绿美、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亮出新成效。海丰县融媒体中心平媒编辑部持续推出《聚焦“百千万” 赋能新发展》系列报道,让读者在每一幅“百千万”实景图中,听民心所向、看乡村巨变、观时代潮涌。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五大行动,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
海丰油占米是广东海丰县特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年种植44万亩,产量约16万吨,综合产值约20亿元。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广东省第一届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多项荣誉,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中,我县不断夯实海丰油占米科研方面的“新质生产力”要素,以育良苗、标准化、云科技,这三大科研的实质性介入与强化,推动海丰油占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育良种打造产业“芯片” 推动油占米品种升级
良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芯片”,我县通过选优基因、良种培育,良种推广、技术合作、完善设施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6月,省农业科学院在可塘挂牌成立海丰县油占米产业研究中心,牵头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中心围绕育繁种基地建设,持续投入近700万元,建成105亩育种基地,培育10个品种,1700多样本,去年成功繁育出海丰油占米新品种汕香1号(暂名,正在申请省品种审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培育出了多个优良品种,其中包括香雪丝苗、莲香丝苗等。这些品种不仅在产量上表现出色,更在抗病性、品质等方面具备优势,成为海丰油占米产业的重要支柱。
我县统筹各方资金,继续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城东合利品种扩繁基地也是其中合作基地之一。该基地面积200亩,已形成了以北平村、新江村、名园村等行政村为示范片,总体布局“一心(合利中央厨房预制菜加工配送中心)一园(地标产品海丰油占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两区(海丰油占米高质量规模化生产区、全程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先行区)一带(红色故里文化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空间框架结构,去年扩繁推广品种20000斤,为海丰油占米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云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科技赋农生产再进步
在水稻生产中,病虫害和灌溉问题一直是农民面临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让海丰油占米在适宜环境中茁壮成长,海丰县建成了海丰油占米“5G‘云’会诊平台”。平台通过“5G+现代农业技术”的模式,实现了省级农业专家、本地管理技术人员、农业企业和农户与生产要素的实时连接。平台主要从土地监测、环境监测、生产监控、病虫害监测、农机应用、农事管理等六大板块入手,专家远程支持和现场支持相结合,为海丰油占米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各个企业和广大农户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将稻田及水稻生产情况发给专家,请求专业支持。专家也可以协同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实时发布各类公告、组织培训视频会议,以便组织好生产,提前及时应对各类生产问题。
依托“5G‘云会诊’平台”,海丰油占米生产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专业团队紧密联系和互动,服务海丰油占米产业全过程,为农业产业保驾护航。
标准化推动品质提升 延长油占米品牌产业链
标准化建设是保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朝着标准化完善、夯实方面进发,健全了海丰油占米全产业链标准化。除了土壤肥沃、有机质多、含适量咸度等基本要求外,还对种植方式和加工工艺进行了明确规定。而加工工艺则必须遵循传统加工流程,包括清理、去石、磁选、砻谷、谷糙分离等工序。同时,建立了质量管理机制,制定了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地标使用的管理,并授权多家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公用标识和海丰油占米专用标识,对生产记录进行了详细规定以提供可追溯的生产信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为保护海丰油占米多种外在感官特征和内在品质指标,海丰县在油占米研究中心建立综合实验室,配备考种仪(为国内育种领域第一台综合考种仪,可综合分析油占米外观品质指标)、分光光度计、精米机等仪器设备,加强油占米品种品质研究;建成检测中心,各企业也配备了检测室,不断完善海丰油占米品质管控;委托省农科院专项开展海丰油占米质量抽查抽检,开展产品特色品质分析,有力保证了海丰油占米的质量安全。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大力实施“农业做强做大做优”发展战略,不断推广优质稻种植及拓展深加工规模,提升“海丰油占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 文:林彩红 吴长辉
图:施燕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