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宇奈
“戗铰刀咧……戗薄刀!”这是专属于上世纪70、80年代磨刀匠们的叫唤声,也是很多人记忆深处的沉淀。跟补鼎匠、补珲匠一样,这是当时民间十分常见的一种职业,一个人、一条长凳,两个袋子,走街串巷以磨刀具为生。
童年时的农村,入村服务的行当不多,磨刀的是其中的一种,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种职业。这些匠人大多来自内地的河南、安徽一带,70、80年代那会,内地由于生活水平低,一些手有薄艺在身的人,大多选择来到比较富庶的南方,然后靠手艺赚生活。
一条改装过的长条凳,一头固定着一个磨刀石,另一头安装着一个手摇磨刀砂轮机,在加上一个麻袋和一个旧式的大旅行袋,一边装的是工作的家伙什,一边装的是生活用品。磨刀匠生涯跟很多老行当一样,是一种流浪式的行业,几乎是走到哪歇到哪。
“戗铰刀咧...戗薄刀!”当那一声声低沉略带沧桑的北方口音吆喝声响起,人们就知道磨刀匠到来了。每当磨刀匠到村里来,就会选择一处阴凉的地方开始营生,那些有需要的人家都会把积攒了好一段时间的钝了的菜刀、剪刀、镰刀和厚刀等利器拿来加工。磨刀匠会根据刀的磨损度来定价钱,因为一般磨损度不大的刀,拿到磨刀石上稍微细磨就好。至于那些开了缺的道具,磨起来就比较费劲了,必须借助砂轮机的帮助才能完成,所以要加价。
谈好了价钱,磨刀师傅坐在了他的长条凳上就开始磨制了。他一会儿在砂轮机上来回磨制,一会儿转身在磨刀石上洒水细磨,毫无规律可言,当时我们村有一个细心人就自称从中发现了门道。他发现磨刀师傅在细磨菜刀时,一面是直着来回推的,而另一面却不同,是横着磨的,后来,他回家自己试,发现自己磨的刀远不如专业的磨刀匠磨制的好用。所以说,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专业的磨刀匠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无论从磨刀的角度还是力度都产生了一种精神和肌肉上的记忆,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了。
磨好刀后,磨刀师傅不忘吹嘘一番,大夸自己磨的刀比新刀好用,可是一会儿又从袋子里掏出几把新刀,说这几把刀是自己打造的,比大家的菜刀都要好,而且便宜耐用。他前后所说的话虽然矛盾,但大家在他一再试验的情况下发现,咦!这磨刀佬果然所言不虚,于是有部分原本来磨刀甚至来围观的人结果都成了买刀的人。不得不说,这磨刀师傅手艺好,口才也好。
我家至今还保留着一把当时买来的老菜刀,用了几十年,随着时光的消逝,经历时光的消磨,刀面也变窄了许多,稍微磨制就锋利如新,那磨刀匠没有骗人,这的确是一把好刀。
也许是刀的材质变好了,没有了磨刀匠,大家的菜刀还是一样的用。针对钝刀,市场也推出了很多磨刀的工具,什么磨刀棒、磨刀座呀!产品五花八门,但都不如自己胡乱在水缸沿上那么一磨感觉实在,唯一遗憾的是,用起来远不如当年磨刀师傅磨制的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