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4/6/20240617dae002d581654ad2a842a48a242ad792.jpg
□ 林小明 近日,由吴佩锦、陈碧比、戴晓静编著的《白字戏音乐研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三位编著者中,吴佩锦是国家级非物质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4-06/17/003104.html

等待处理…

一往情深“啊伊嗳”

小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吴佩锦

2024年06月17日  浏览量:1038

□ 林小明

近日,由吴佩锦、陈碧比、戴晓静编著的《白字戏音乐研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三位编著者中,吴佩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字戏)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汕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曾任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团长、是目前白字戏丑行的代表性人物。陈碧比是白字戏资深的鼓师,师从白字戏一代宗师马达仕先生,他记录了大量白字戏传统曲牌,为白字戏传统唱腔音乐和创作做出了杰出贡献。戴晓静是星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这三位资深戏曲人士,为着一腔热情,为着非遗的传承,编著了《白字戏音乐研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古老的稀有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字戏的音乐史、记谱法、板式、曲牌、唱腔等等做了细致的说明和分析,同时也将“天下第一团”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保存的曲谱文献、声音唱段等做了归集整理,比较全面地呈现了白字戏的音乐和艺术。

该书一出来,就在海陆丰引起一场轰动,并掀起一股众人齐谈“啊咿嗳”的热潮,其中谈得最多的人物,当属大家的“熟人”吴佩锦先生!

(一)“阿咿嗳”人进京

热心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在2008年2月26日晚汕尾市科技文化中心大剧院舞台上,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团长兼演员吴佩锦正在为参加中国(汕尾)老区发展论坛暨汕尾市建市20周年经贸活动的领导及嘉宾们展演白字戏《白罗衣》的精彩片段。只见吴佩锦在舞台上把饰演的陶大表演得细腻逼真。演出中,他根据剧情的发展,通过时而抖动胡子、时而眼光斜视,时而双袖下垂、时而半蹲行走,时而碎步圆场、时而手舞袖衣,时而抖动双手、时而拂动长须的戏剧语言,加上独特优美的曲调和浑厚优美的唱腔,又公又丑,又唱又做,把海丰白字戏的精湛艺术展现在领导和嘉宾面前,使他们被海丰白字戏这朵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奇葩深深吸引。他们为白字《白罗衣》荣获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填补汕尾市在这方面的空白而兴奋,更为在《白罗衣》中饰陶大的吴佩锦被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承传人”感到高兴。戏中,人们不仅看出他的演出技能,而且看到他对白字戏艺术的执着追求。

2008年2月28日晚,人们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文化部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颁证仪式”报道中,看到一位熟悉的身影,那不就正是吴佩锦吗?尽管镜头一闪而过,但对于海陆丰观众来说,这身影再熟悉不过了,一年中有200多天或到农村乡村或到社区街头演出,人们早已把他的身影锁定在自己的视线中。

原来,在26日晚参加了中国(汕尾)老区发展论坛暨汕尾建市20周年经贸活动稀有剧剧种展演后,吴佩锦卸完妆连夜赶到广州,次日由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带队、与高州市木偶戏剧团曹辛玲、揭阳市英歌队陈来发一行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通知,飞往北京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颁证仪式。路上,他陶醉在海丰这块富有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他为能走上白字戏艺术道路而欣喜。

春天的北京,大厦添瑞气,高楼纳祥光,呈现一派为迎接两会即将召开的欢乐气氛。

28日上午,在文化部召开的传承人座谈会上,当吴佩锦作为80多位代表其中7位代表之一在座谈会发言时,他为海丰白字戏而喜悦。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有国务委员陈至立、文化部长孙家正、文化部党组书记于幼军等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颁证仪式上他接过证书时,他又为自己能当上海丰白字戏传承人而自豪。当29日离京返穗后,他第一时间回到了海丰,当晚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农村戏台上,他知道,他已把白字戏当作了生命的一个细胞。

(二)情牵“阿咿嗳”

也许人们从吴佩锦这几天的行程中看到了他对传统白字戏的一往情深,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今年是他踏上戏剧舞台36周年。从36年前的白字戏戏曲班学员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物,从36年前白字戏普通演员成长为白字戏领衔人,吴佩锦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出生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几年的吴佩锦,从一踏人校园,就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那时候,海丰传统戏剧渐渐复苏,“啊咿嗳”又唱遍了城乡。在其爷爷的携带下,他今晚出入这乡戏台,明晚坐在那村的戏棚下,戏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深浓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以致他口中能不自觉地吟出啊咿嗳的曲调,手能模仿出戏中人物的动作,初显了艺术才华和天份。这时任教音乐课的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指导他练噪子、学声乐,并鼓励他报考其时白字戏剧团正在招生的白字戏戏曲班。

到了白字戏戏曲班,吴佩锦为练好基本功,拜广东省汉剧院著名老师刘汉群为师,春夏苦练毯子功,秋冬勤学把子把,以武生行、丑行见长在戏曲培训班崭露头角。然而,学了一身基本功的吴佩锦并没有停止对传统艺术的探讨和追求,他知道,白字戏有几百年历史,传统剧目1000多个,经常上台演出的近200个,仅凭一点基本功,怎能演绎富有文化底蕴的白字戏艺术?由此,在开始随团演出至现20年中,他虚心向老艺人请教,从著名艺人叶本南、卓孝智、徐再明身上学到了演武生的技能;从名艺人钟芝铭学到了公行、丑行的本领;从前辈艺人何纯禧、唐大聪既学到了做戏的艺术,也得到了做人的真谛,由于有老一辈艺人的真传,由于他努力创新,他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但得到观众的肯定,还得到老前辈艺人的好评。

(三)在“阿咿嗳”中成长

这些年来,吴佩锦把《无意神医》中的张无意、《姐妹皇后》的欧阳庆、《白罗衣》中的陶大、《秦香莲》中的韩琦、《金叶菊》中的张武杰、《闹满春园》中的沈庭芳、《方世玉打擂》中的方世玉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无不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于他在演出中施展才华、功夫到位,表演深入,所塑造的舞台形象,成为了戏迷的偶像。海陆丰人民自古崇武习武,对民间英雄方世玉格外敬重,每有吴佩锦主演的《方世玉打擂》的白字戏登台,村里乡外的观众便里三层、外三层围观,他们为《方世玉打擂》的剧情叫好,更为饰演方世玉的吴佩锦精湛的表演喝彩。在饰演方世玉的过程中,他运用从小向当地拳师学来的拳术,在舞台动作中套进南拳套路,使武打场面精彩纷呈,特别是当“方世玉”被“雷老虎”一拳打下擂台时,“方世玉”一个“鲤鱼摆尾”重上擂台的动作,激起了台下一片掌声,又当“方世玉”再被摔下擂台,“雷老虎”欲致“方世玉”于死地时,“方世玉”一个“乌龙卷柱”的动作后又使出“盘龙现爪”和“盘龙剑鞋”怪招,把雷老虎劈成二半时,看得观众心跳加速,热情高涨,情绪随着剧情起伏,他们怎不为这套流畅连贯的戏剧语言大声高呼呢?

吴佩锦(右)在《白罗衣—询陶》中的表演剧照

和其他艺术一样,白字戏要走上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困难重重,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吴佩锦深知脚下的路才迈开第一步。

上篇:没有了
下篇:小漠香坑游记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