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记者 曾国明 吕嘉宇
“大雪”将至,海丰冬日的清晨微风带寒,在大湖湿地,波光潋滟的水面与金色旖旎的朝霞化为一色,披着金色“纱衣”的候鸟聚集觅食,鸣叫、戏水声此起彼伏……这些远方来客,在海丰的天空自由飞翔,与田间劳作的农人、低头食草的牛羊,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湿地生态多样 珍稀候鸟频“做客”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
每年冬季来临之前,越冬的候鸟会从遥远的北方出发,千里迢迢来到温暖的南地寻找过冬之地。我县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落脚过冬的“宝地”。目前,广东海丰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已经迎来了成群结队的迁徙候鸟。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同属于黄江河流域的联安围分区、公平分区和大湖分区三块区域组成,总面积为17.4万亩。海丰国际重要湿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是“中国水鸟之乡”“广东十佳观鸟胜地”。
海丰国际重要湿地具有复杂多样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一年四季湿润温和,雨量充沛,丰富的水生植被和红树林使该湿地成为亚太地区中国南海多种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是众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中转的必经之地,在2008年入选联合国国际重要湿地,获评“广东最美十大湿地”。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鸟类监测显示,海丰县鸟类种群数量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鸟类物种从初建保护区时的72种,增加到目前的25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1种;国际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从2004年首次发现的27只,到2023年的423只。
综合施策 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
秋风至,候鸟归。每年秋冬季节是候鸟南飞迁徙高峰期,为确保候鸟等野生动物安全,有效提高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给候鸟营造安全栖息和迁飞环境,我县持续加强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多措并举撑起候鸟迁徙“保护伞”,候鸟等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得到有效遏制。
我县建立巡护值守机制,以镇村两级林长为抓手,落实各村级林长、护林员对辖区进行巡护值守,通过护林员“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报告和制止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职责。
同时,不定期组织执法力量,开展野外巡护、值守、清网、清套、清夹和清除毒饵等活动,彻底铲除威胁候鸟安全的隐患,及时发现、处置候鸟异常情况。对发现使用网捕、毒饵、猎夹、猎套等非法猎捕候鸟等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查处,组织力量一追到底,依法严厉打击。
今年秋季以来,县林业局联合各镇执法队、派出所持续开展打击涉野生动植物犯罪专项行动,重点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候鸟迁徙通道、自然保护区、江河湖两岸、农贸市场、酒楼饭店、花鸟市场、水生野生动物养殖场等区域场所开展执法检查,加强对电商、直播、短视频、社交等互联网平台监管。
我县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赤坑、大湖、联安东关围、公平水库等候鸟重要迁徙、停歇地开展非法捕鸟“清网行动”,消除威胁候鸟迁徙安全的隐患。
全县积极行动,各镇街党政机关干部、森林公安干警、护林员、森林消防队员加强巡查,以雷霆之势清除非法网具。行动开展以来共出动人员100多人次,车辆40多辆次,出动无人机20多台次,清理鸟网30多张,收缴猎捕工具2套,暂无发现非法猎捕、收购出售候鸟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爱鸟护鸟,宣传先行。全县广泛开展爱鸟护鸟科普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集市、进校园、进家庭等形式多样的生态宣传活动,加强爱鸟护鸟的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氛围。
通过公开举报方式、畅通举报渠道,重点加强栖息地周边村庄的普法宣教力度,联合检查巡护、张贴宣传海报、悬挂宣传横幅、报道典型案例、举办普法讲座等方式,引导全民树立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积极提供举报线索,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我县还开展“爱鸟周”等宣传活动,宣传介绍鸟类各种知识,让市民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大力营造爱鸟、护鸟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社会更广泛关注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提高公众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
下一步,我县将以林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压实镇村两级林长责任,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继续开展广泛宣传活动,坚决遏制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