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4/1/pc20240126d834b44d835349ab849ba6789934116ee01.jpg
● 闫记平 那一天,我在大街上看到“阳澄湖大闸蟹”招牌,就想起了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就想起了样板戏《沙家浜》,就想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3-12/02/002797.html

等待处理…

乡村露天电影

2023年12月02日  浏览量:20

● 闫记平

那一天,我在大街上看到“阳澄湖大闸蟹”招牌,就想起了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就想起了样板戏《沙家浜》,就想起了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历历情景……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何等贫乏,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更没手机微信,图书、报刊也极稀缺。那个年代,能看上一场露天黑白电影,是一件令人欣喜若狂的事情。

当年看露天电影,条件非常艰苦:每逢演电影,都要提前去村大队部外面占地方,去晚了就没有位置了。无论男女老少,一律扛着板凳,个个像“磨剪子戗菜刀”的架势。在我们村里,每次看电影都是上千人,没有广场,就在大街上。前面上年纪的坐小板凳、马扎,中间的站着,再后面的就是站在板凳上了。站板可是技术活,一般板凳不到二十公分宽,还不能完全容得下一双脚,前后排挨得很近,有时候男孩子们搞恶作剧,前后一推拥,有些人就会从板凳上“轰隆隆”摔下来。

这还不算苦,一年四季,最难受的是夏季和冬季。夏季,酷暑难当,苍蝇“嗡嗡嗡”,赶走还来,像极了讨厌的小人!站在明亮的月光下都能感到阳光照射般不舒服。有人会带个芭蕉扇不停地扇,汗流浃背,浑身上下衣服粘在一起,难受得很。有时候,正看着电影,忽然一阵凉风,大家先是惊喜,接着,大大的雨滴就“噼里啪啦”下来了,这是最扫兴的时刻,大家都不愿意走,等一阵子雨过去了,月亮星星又重新探出头来,电影接着演。也有时候,雨越下越大,只好落汤鸡似的跑回家,心里却非常懊恼。

冬天,西北风呼啸,冻得头发木耳朵肿,脚指头生疼,即使穿得母亲做的棉鞋再厚,仍然感到脚指头像泡在在冰水里。那个年代,冬天比现在冷得多。

有时候,你去晚了,正面已经没有座位了,可以到电影幕布背面看,背面光线略微暗些,但这机会也不多,有时候也挤满了人。

但是,无论如何,单纯看电影还是幸福的。很多日子,我需要咯吱窝夹着用塑料布卷着的用水泡了的麦秸杆,一边看电影一边编草帽辫子,很不舒服,因为编一盘草帽辫可以卖到一毛钱,这是任务。

小时候看电影,我和发小感慨最多的两个现象是:你看看,这电影里,灯拉灭了,背景还很亮,拉不拉灯有啥用?还有《渡江侦察记》《奇袭》里,本来正悄无声息地隐蔽着的指战员突然说了两句悄悄话,声音大得所有观众都能听见,这还叫悄悄话?

最让人心焦的是看“跑片”。“跑片”是当时孩子们给起的名,意思是同一部影片在一个晚上要到两三个村子轮流去演,需要放映员骑着摩托车赶!有时说好在这个村演,观众到场却一整夜也没等到电影,这时候最令人懊恼,回家一路上骂骂咧咧,看到街上的半截砖头都要踢它一脚。记得那年夏天,听说要在曹庄村演豫剧《朝阳沟》,我们一群孩子象风一样跑到三里外的曹庄去。可是到了村里,只有黑压压的人群,却没有电影,一打听才知道,这是“跑片”。明晃晃的大度数电灯泡、白晃晃的幕布挂在那里,我们能干什么呢?这个时候是最难熬的。没有合适的位置了,好几个孩子骑在墙头上,我上到高高的枣树上,等待,等待......等得困意袭来呵欠连连,差一点从枣树上跌下来。当时后悔为什么要那么早上到枣树上,不怕摔下来跌伤腿,就怕树枝子划破了脸,脸面要紧!终于听到摩托声了,由远而近,闻到浓烈的汽油味了(我最爱闻汽油味了),好,一打听已经是凌晨1点钟了。银环唱道:“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大家心里敞亮多了。但朝阳沟果园里的苹果没有红红绿绿的色彩,这就是黑白电影的缺憾。

虽然看露天电影很苦,但能看上这样的电影也很有限。电影就是那几部:《奇袭》《打击侵略者》《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鸡毛信》《南征北战》《烽火少年》,都是黑白电影。

每当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出现五角星放出如玉米花似的光芒的时候,让人感到兴奋而神奇。我特别爱看正片演出前的加演片:大寨改造梯田——人定胜天,主要是惊叹庄稼很有生命气息:那清澈见石的水,那绿油油如水彩画一样的梯田里的玉米看得见地往上长,至今想起来仍然醉人。

记得看《小兵张嘎》,如果说勇敢倔强的张嘎子用木头手枪从后背顶住那个给自行车打气的人“打死你这狗汉奸”是一种刻骨仇恨,那么,当他知道面前这个人就是令自己敬仰的八路军侦查员罗金宝后竞扑到他怀里大哭的时候,那真是不见亲人不落泪!很羡慕张嘎子在部队、在冀中、在白洋淀里的战斗的岁月。

后来有了彩色故事片《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那时候最不愿意看《红灯记》,因为最后李玉和、李奶奶慷慨就义,太悲惨,令人心情压抑。

那时候喜欢看《智取威虎山》,感慨杨子荣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主义气概、“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的担当精神,用那时候流行的一句话叫:令我浑身产生了无穷的力量!还有小常宝字字如血的控诉:“只盼着深山出太阳,只盼着能在人前把话讲,只盼着早日还我女儿装”时,我会为她的八年屈辱悲愤难抑;当听李永奇唱:“早也盼,晚也盼……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时,我鼻子一酸,眼泪就哗地流出来!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恨与爱,什么叫人民子弟兵,什么叫亲人解放军!

那时候,大队为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有线广播喇叭,几乎每天能听到喇叭里的杨子荣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那风雪声、马嘶声,豪气干云的旋律……这旋律听了三百遍还是八百遍?已经记不清了,每一遍都令人回肠荡气。在那个生活重压苦闷难熬而漫长的日子里,这经典旋律也是对灵魂的一丝慰藉。

最喜欢的是京剧《沙家浜》。四十多年过去了,甚至在忙碌了一天睡觉前都能忆起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郭建光一出场:“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那垂柳、那芦苇——那青纱帐,以及青纱帐里如神行太保矫健如飞的新四军形象(苏北民间提到新四军都称为“四爷”)一一呈现眼前,令人如六月天喝了雪水;那芦苇的颜色与新四军军装浑然一体,正是“青纱帐”里好藏身。阿庆嫂的“沉着机灵有胆量”和“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彰显了百姓与新四军的军民鱼水情;想到“黄桥烧饼”、粟裕的“七战七捷”。没有老百姓的无私支援,哪有新四军、解放军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如今逛超市见到阳澄湖大闸蟹,总能引发我一个念想:等有一天,一定要到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江浙水乡和碧波荡漾的阳澄湖一带去看一看,不为吃大闸蟹,就为寻找那个灵魂深处的《沙家浜》。

那时候一到夏天,我经常和发小在他家的平房上睡觉。在房顶上睡觉有一个缺点,太阳暴晒了一天,到晚上十二点房顶还是烫屁股,翻来覆去难入睡。还有一个,睡觉最担心晚上发癔症,会迷迷瞪瞪从房顶上摔下来!如果清醒时摔,还来得及在摔落过程中喊一声:明天早上就不要给我做饭了!算是遗言。如果是在梦中连这个遗言也来不及。平房临街,我们往往一边数星星,一边谈天说地、摆龙门阵,上下五千年,海阔天又高,不知不觉就到晚上一两点了。那时候真是觉得青春漫漫,岁月不老。

一方面对露天电影一往情深,另一方面感慨看电影的环境实在是没有几次是舒服的,以至于我常常对发小说:我最美理想是:在夏天——你家房顶上——爬在被窝里看电影!看完电影再聊聊观后感!

可惜,电影从来都在村东头演,因为那里是大队部,我们家住在西头。看来,这个美妙的愿望一辈子也不会实现了!

如今,我们虽然已经能够坐在家里沙发上开着空调喝着茶看电视里的电影了,可是为什么已没有了当年看露天电影的味道了呢?!

上篇:朝 露(同题)
下篇:在秋天的村庄行走(组诗)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