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犬成了不少市民的选择,但随之而来的“犬患”问题也渐渐引起了社会关注。日前,成都崇州恒大西辰绿洲小区内两岁女童被黑色罗威纳犬撕咬,致其全身多处咬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规范市民养犬行为,营造健康、和谐、整洁的生活环境成了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共同问题。近日,有不少市民向记者反映,在某些小区存在居民遛狗不拴绳、粪便不处理、犬吠扰民等不文明养犬现象,污染公共卫生环境、影响群众生活品质、损害城市文明形象。
狗是人类的朋友,养狗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养狗方式不对,则有可能开启扰民伤民的“潘多拉魔盒”。现实里频现的众多不文明养犬行为,已然干扰到了居民日常生活,损害了城市文明形象。其中,包括吠声不断扰民、随地便溺“布雷”、犬只惊扰老人、小孩,更有甚者,已经造成恶犬伤人的严重后果,由此发生的纠纷、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文明养犬,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对养犬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设置文明养犬的刚性规则并坚决执行下去,提高不文明行为的代价和成本,非常必要。文明也是管出来的,通过在市区内划分限养区与非限养区、明确禁养犬类数量和品类、饲养犬只需要统一办理犬证,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携带犬只出户要佩戴犬牌并系犬绳等一系列硬性规则,给养犬人打好“预防针”,规范养犬人行为,减少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发生。
实现文明养犬,要唤醒养狗人的责任意识,引导其合法、文明养犬。很多时候,人的驯养方式决定了狗的行为方式。经过科学训练的犬只,由于对自保能力有自信,安全感强,反而不会轻易出现对人类的攻击行为,但如果犬主对狗不负责任,没有进行正确引导,狗就容易出现情绪狂躁、攻击意愿强的情况。同时,只要犬只进入公共区域,养犬人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义务,譬如外出必须牵绳、尽量为犬戴上嘴套、主动避让老幼、孕妇等特殊群体、随身携带小工具、纸张,及时将宠物粪便进行清理等,做到养犬不忘社会责任,爱狗时刻遵守规则。
文明的环境需要共同营造,只有形成职能部门依法严格管理,养犬人都具有依法、绿色、文明养犬的理念和意识,才能营造一个人与宠物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让宠物犬成为邻里间欢笑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