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3/8/pc2023082135a1418a6fe74192b167942e364c3601e01.jpg
● 石 磊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没有不灭的肉体,却有不朽的灵魂。故乡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远离我们二十余年,时光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3-08/21/002584.html

等待处理…

一路悲歌向谁说   

2023年08月21日  浏览量:264

● 石 磊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没有不灭的肉体,却有不朽的灵魂。故乡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远离我们二十余年,时光却沉淀了他的思想,释放着他的光芒,留下一个厚重的背影。钟老著作等身,享誉国内外。在钟老诞辰120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特意对逝者的追思、纪念、传承、发扬,举行几场极有意义的活动。于3月20日,举行了一场专题座谈会,座谈会的氛围十分浓厚。海丰县作协原计划在3月20日之前,到钟老的故乡(平东、公平)采风未能实现。一直到8月12日,才结队而行,众人踊跃参与。

按地方来说,钟老跟我同一个平东镇,村与村不到十公里的路程,是我的家乡人。当然,我来过山下村多次,也曾多次为之撰文,有《迟到的拜访》《东山园里春色浓》等。每一次的到访,每一次的写稿,那心情别有一番滋味与不寻常的苦楚,这次更甚。

我们一到山下村,平东村委支部书记陈耿礼及村民们都在村口那棵大榕树下等候我们。我们跟他们闲聊几句,便要直奔东山园。我们那么急是有原因的,从村子到东山园,来回要两个小时的山路。一是怕雨,天气预报说那天有暴雨,二又是怕强烈的太阳,正逢高温季节。既怕雨又怕太阳,可见这帮文化人的身体素质。谢天谢地,这一天,既没有雨,也没有强烈的太阳,都说是老天眷顾的缘故。

东山晖曙色;园舍沭晨风。

上面是东山园里的一副对联,从这副可以看出钟老家族文化底蕴的深厚,不是普通的山里人或一般的生意人家。东山园是我们必去的地方,它可谓是钟老家族发迹的一个地方,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郁郁葱葱,古木参天……要是碰到结果的季节,也许你还会尝到野果。东山园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孕育才华之宝地,钟老曾为之赋诗多首。我在这择其几首,供大家欣赏,从诗中去品尝、领略东山园。

再游东山园

几阵清霜后,山林叶半丹。

深秋红柿熟,风劲碧流寒。

榕影铺荒径,樵歌起远峦。

日沉归路晚,余兴尚盘恒。

山行

散怀何处好,着履度云峰。

白鸟衔遗果,青藤挂古松。

林深多见鹤,寺远但闻钟。

不必沽村酿,吟怀自墨浓。

山林小居寄植梧

小寄园林似隐流,日来清福饱双眸。

排空云 青不断,临水野花红自秋。

人带轻烟耕绿野,鸟随寒雨落沧洲。

风光历历堪娱赏,可肯来同共胜游?

柔弱的阳光沐浴群山,层林尽染,虽属秋天,漫山遍野翠绿欲滴。有一位大叔在前面带路,我们好几位跟钟老的侄孙玉成走在一起。一路上,玉成给我们讲了钟老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还讲了当地不少民间故事。我们心中有什么疑问,也一一向他提了出来。一个小时的山路,走得大家汗流浃背,苦不堪言。前面带路的大叔说,叫他的家乡人到东山园来拿一百元,也没有人愿意来,他这话也许是开玩笑,可见,这条路不那么好走。

我们终于来到了东山园,非常遗憾,进入东山园的山路,杂草丛生,根本就进不去。宇帆、文标、海平等人不甘心愿,走了那么长的路,出了那么多的汗,就这样作罢?文标从钟大叔手中拿来一把弯刀,想避开一条路来。劈了不一会,我们只好放弃。一时半会想要劈出一条山路,不是容易的事。山楂树、油杆树、杨梅树……近在咫尺,只能望洋兴叹。2013年的春天,我来过东山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棵荔枝王,其它都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忘了。我们只能凭借想象,钟老小时候回来果园里摘果子,在果树下读书,在山溪里游泳……

在失望中回到了村子,文化走廊不见一点文化色彩。走进钟老故居,正厅里挂着一幅发霉的照片,我朝着钟老的照片,十分虔诚拜了一拜。房屋潮湿阴暗,一股霉味扑鼻而来,几间屋子空空如也。我摇着头,走出了故居。

午饭时,我们自然而然聊到了钟老在公平出生的大女儿——琼姑。琼姑今年有98岁的高龄,是一位百岁老人,大家都很想见她一面。百岁老人实属不易,也想从她老人家的身上了解到钟老的一些事情。这个机会,大家当然不会放过。饭后,我们马不停蹄来到琼姑的家,一座低矮的房子,一踏进她的家,就感觉其家境非常之一般。墙上挂着一幅钟老的照片,因为光线昏暗,有人还以为是琼姑。其子孙十分热情,我们被带进一间阴暗的屋子,屋里堆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琼姑盖着被单,瘦小的身躯卷缩在床上,看那样子应该没有牙齿了。真是皮包着骨,说不好听,就剩下一副骨头。琼姑很像钟老,大家一致认同。我看着床上的琼姑,又看了看她的子孙,心里很不是滋味。

琼姑见到那么多人来看望她,高兴得不得了。很值得欣慰的是,她的头脑还是那样的清晰,语音虽有些失常,但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她那消瘦如柴的手,拉着她的侄子不放,有问有答,声音还是那么洪亮。据其媳妇介绍,自去年以来,琼姑就卧床不起了,身体大不如从前。

在县残联工作的吕珠满,看到这种境况,说要为其办一张残疾人证。我明白珠满的一番好意,办一张残疾人证,一个月就能领到两三百元的补贴,这对一个家境不怎样的人,或多或少能减少一些负担。我看着床上的琼姑,风烛残年,办与不办都一样了,但这话,我不敢开口。我绝对没有诅咒她的意思,更是希望她以及子孙过得幸福、活得长寿……

离开她家时,我在想着这个问题:一个在国内外响当当的文化名人,其子女沦落到这般光景?要是这帮人,不从事文化,其聪明才智发挥在其它方面上,何以至此?

我无法抹去琼姑那个影子,一直笼罩着我的心头,有说不出的痛楚……

从琼姑的家出来,带着一颗悲痛的心,来到伤心之处,公平老鱼街——钟老的故居,我们吃了闭门羹。这故居是钟老居住过的,后又卖给他人的。故居已经倒塌得差不多了,那扇被锁着的破门倒还挺牢固,我们从邻居的破屋跳墙而入。很多美女作家,都不敢进入,站在门外观望。进入屋内,不见屋顶,一片悲凉,涌上心头。碎瓦断砖,杂草丛生,墙上的野树倒是长得茂盛……我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全公平圩内,最烂的一处。

因为产权问题,政府出面协商,得不到解决。说什么好呢,怎么说好呢?什么天大的事都能解决,难道一个市政府、一个县政府就解决不了一个名人故居?年复一年,几十年都无法解决?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情怀,钟老魂归何处?

从那破屋出来,我无不感慨地说:“还是曹雪芹把《好了歌》给写绝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钟老是我们一张不可多得的靓丽名片,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何不好好打造与利用?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厚重的重要标志,拥有浓厚的文化积淀,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人文资源。它们是历史的文脉,沿着这一条条文脉,可以认知文化名人生活的经历,并折射出文化名人的时代变迁。可以让文化名人精神、文化核心得以传承。作为政府以及涉及到的人事,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然而,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一个不易调和的矛盾,故一些人应以大局为重,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发展,做出努力的贡献!

敬文广场是今天采风的最后一个景点。

敬文广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公平水库旁,占地面积180亩,是公平镇的一处景点,也是一个好去处。广场正中央矗立着一座高2.3米、重约12吨的钟老的汉白玉塑像。钟老的雕像,前方是浩瀚的公平水库,蓝天白云,水鸟翻飞,亮丽的风景尽收眼底。钟老一脸慈祥,托腮冥思,给人无限的想象。看到这座雕像,他是看到书中某个问题,而引起深思?还是想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不是又是因为年老了,心疲力竭,掩卷小息?是的,这是一个清净的地方,您操劳了一辈子,也该好好地休息了。

在此,我们又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不知道真假,敬文广场这块地,是一位有文化情怀的企业家,向一个村子租来的,租期20年,现在已经到期了。那个村子,听说要把这块地要回去,不再续租。这是一块多美的地方啊,真是好景不长。何去何从,只能听天由命了。

今天的采风,每到一处,触目伤心,一路悲歌。每一次的采风后,都希望下一次再来的时候,有所改观。采风后回到家,认真构思,努力撰稿,绞尽脑汁,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早给予落实解决。如此看来,这一帮文人,过于异想天开了。这次,我想也是涛声依旧……

上篇:东山果园寻访记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