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剧种演“新戏”,两大“国遗”双合璧。7月21日晚,由中共汕尾市委宣传部、中共海丰县委、海丰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海丰县委宣传部、海丰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出演的大型新编西秦戏现代剧《麒麟夺锦》在海丰县影剧院进行首次彩排,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何秀古、著名画家陈孝能等乡贤和市县领导、专家学者及近千名观众共同观看了演出。
新编西秦戏现代剧《麒麟夺锦》是汕尾市委宣传部和海丰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进一步弘扬地方戏曲文化,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抓手,也是继西秦戏《马援伏波》、白字戏《彭湃之母》之后用心打造的又一文化精品。
彩排演出现场,气势恢宏的唱腔音乐、独具一格的舞美设计、起伏跌宕的精彩剧情、腾挪跳跃的舞狮场面,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观众。全体演员的倾情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和高度称赞,彩排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顶尖团队倾力主创
古老剧种演绎新戏
汕尾市海丰县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拥有西秦戏、白字戏、麒麟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西秦戏是海陆丰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珍稀剧种,也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该剧种自明末清初已流入海陆丰地区,至今已有约400年历史,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地方戏剧,被誉为“明清地方戏曲声腔传播流变的活证物”。海丰麒麟舞是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民俗活动,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活动于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寄予吉祥而振奋人心的理念,让人感受到一种文武兼备的地方传统人文精神。海丰麒麟舞至今保留着原始的表演形式,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舞麒麟后为武打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和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最后集体和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术表演),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故叫“盘五彩”。
去年以来,在汕尾市委宣传部的支持指导下,海丰县积极探索西秦戏现代剧目的新编创排工作,邀请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陈建忠编写乡村振兴题材现代戏剧本《麒麟夺锦》,邀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戏剧第四届梅花奖、首届文华奖获得者、国家一级导演涂玲慧担任导演,海丰籍二级作曲家、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陈勇铁担任配器、乐队指挥、音乐总监,紧锣密鼓创排新剧《麒麟夺锦》。
谈到该剧的创作历程,涂玲慧表示:“西秦戏是古老剧种,但是它没有排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我们从一年前就开始采风,挖掘素材,最后选择了西秦戏和麒麟舞两个国家级非遗结合起来作为《麒麟夺锦》的表演形式。剧本从去年一直到今年3月才定稿,真正的排练是从5月到现在。我们希望将这个戏推向广东省艺术节,期望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站上广东省艺术节的舞台,去展示县级剧团的形象,展示汕尾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此次彩排演出是对该剧一年多以来创作思路、排练成果和演绎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该剧既坚守戏曲本体艺术,遵循戏曲舞台演出艺术规律,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突破,恰到好处的艺术呈现令人耳目一新。剧中以西秦戏、麒麟舞为载体,将麒麟舞的灵动唯美和西秦戏粗犷豪放表演完美融合,更是把海丰两大国家级非遗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将有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聚焦乡村振兴主题
展现乡村发展新风貌
《麒麟夺锦》主要讲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海丰县麒麟村,大学生江麒麟心怀振兴乡村理想,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面对出现的诸如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等问题,看到非遗文化面临的种种传承困境,意图通过传承活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为契机,凝聚人心,集中力量,最终克服种种困难,众人重拾信心同台演出麒麟舞,为夺锦旗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动人故事。该剧以乡村振兴为题材,以戏曲的表现形式展现海丰县传统村落特色建筑风格和莲花茶、丝苗米等乡村振兴成果,讴歌新时代海陆丰人矢志不渝传承非遗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精神面貌,既实现了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该剧的成功彩排,将进一步推动海丰县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凝聚更大的精神动力。下来,该剧还准备参赛广东省艺术节,在省级舞台上展现海丰乡村振兴的风情画卷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革命老区、红色土地上走深走实。
■ 融媒记者 曾国明 林彩红 吴长辉 屈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