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松
叽叽喳喳的欢唱声,撕破了黎明前寂静的黑影,唤醒了沉睡的太阳,并将一抹淡淡的温暖送向略显冷清的大地。屋后那棵臭椿树上,一群麻雀大清早就唱起了生命的赞歌,并将自己从睡梦中惊醒。
这声音是如此清脆,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这声音是如此富有激情,让你一下子就从沉睡的梦境中快步来到现实并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样的声音饱含了自然的韵律,这样的声音传达了和谐的音符,这样的声音也传递出了向上的激情,更拉开了晨风中追求美好生活的序幕。这样的声音早已在记忆的书页上珍藏,这样的声音早已在成长的血液里交融,熟悉的欢唱声勾起了多少往事的回忆,也将思绪带回到属于过去的那些时光。
小时候,这样的欢唱声就陪伴着自己成长的每一天,那棵虽已历经多少风霜雨雪的臭椿树,今天依然焕发着盎然的生机,并为这样一群小小的麻雀提供安全的庇护所。虽然我不知道这些麻雀是否仍是当年的那些老朋友,我只知道这里的欢歌唱了一年又一年,并为那熟悉的农家小院带来了些许的灵性和生机。但与现在感受完全不同的是,那时的我并不喜欢这样的鸣叫声。相反,那时听起来简直就是噪音,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因为那时,每天它都会将自己从睡梦中吵醒,都会准时将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赶出来,提醒自己该去上学了,该去浇菜水了,那满院的鸡鸭正等着自己去喂呢!这样的叫声总是在催促自己去做永远也做不完的事,这叫声也总是让自己睡不了懒觉,因此,这样的叫声当然也让自己快乐不起来,也就不太喜欢它,甚至有些讨厌甚至憎恨它。
为了让这样的噪音从耳边消失,我也试着做了许多的努力。去砍来一根小树丫,做了一个皮弹弓,捡来许多的小石子,将那些该死的麻雀作为目标。可由于力度太小或是准度不够,每次只能将它们赶走一会儿,稍后它们又会落在这棵为它们遮风挡雨的大树上。那时,由于自己还太小,爬不到那样的大树上,还曾请来邻家的哥哥,把鸟窝捣烂,把鸟蛋变成餐桌上的美味,可那时的麻雀就和现在的蚊子苍蝇般的不可胜数,这样的鸣叫声依然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在耳边如约响起。
后来,我又把从爸爸那里听来的方法,用来捉麻雀。怕自己力量不够,还请来了两个小伙伴,把妈妈用来簸谷粒、大豆或晒辣椒的簸箕,用一根木棍支起,木棍的另一头拴上一根绳子,把瘪谷撤在簸箕下面,几个小伙伴就拉着绳子的另一头躲进灶房里。等呀等,只等到我们都快没耐心再等下去的时候,才看见几只胆大一点儿的麻雀在院里跳来跳去的。于是,我们更是屏住呼吸,凝神盯住那些灰色的小麻雀,待看到那小小的身影一边啄着地上的瘪谷,一边抬头四处观望,并不断向簸箕的中心跳去时,我们才手忙脚乱地拉动绳子,并向将麻雀扑盖在下面的簸箕跑去。然而,当我们将手伸向我们的猎物,将簸箕掀开一小条缝以便我们的小手可以伸进去捉它们时,小麻雀却已从那一点点空隙处飞得不知踪影了。
之后,我又学了一种方法,找来两块砖,搬到平房的屋顶,并削了三根细小的小棍,把一块砖平放,用三根小棍将另外一块支撑着,让它斜摆着却不落下,再在小棍下撤上可以吃的东西。只要小麻雀碰到小棍,那砖头就会迅速地砸向它而让我的阴谋得逞。不过这可是“技术活”,让我忙活了老半天才好不容易把这陷阱布置好。带着成功后的喜悦我跑到外边遛了一圈,怀着满腔的期待爬到屋顶一看,啥动静都没有。心想这方法原来也没什么效果,失望过后也没放在心上,又去忙其他的事了。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才猛然想起还有这样一件事,赶快爬到屋顶一看,砖头是倒下了,再掀开一看还真压了一只麻雀在下面。后来,这样的收获就经常属于我了,我又再找来更多的砖头,在那屋顶上布下了更多的陷阱。而在家中的小院里也不时挂上了晾晒的麻雀干巴,我们的餐桌上又多了改善生活的又一来源。这样的行动一直坚持了好长时间,后来,随着人们的捕杀,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老鼠药的泛滥,麻雀是越来越少了,我也终于可以安心地多睡会懒觉了。
不知不觉中,要看到一只麻雀已经变得不太容易了,它那小小的身影早已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外,那恼人的叫声也很少听到了,那曾有过的痛恨如今也变成了叹惜、回味和想念。
近几年,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渐渐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人们心间慢慢扎下了根。人们更多地注意起自己的行为,也在为和谐共处努力着。在人们的努力下,环境绿了,花儿艳了,空气好了,心情棒了,那些曾一度远离了我们视线的小小生命也再次回到了我们的身边,那歌唱生命与春天的赞歌又在这样的早晨欢快地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