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立群
谢立群,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特约研究员,汕尾市社科专家库、地方志专家库、非遗专家委员会成员,海丰县红色文化专家小组组长。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代百年史上最重要的学术文化大家之一。他从青年时代就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毕生致力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
钟敬文自幼博览古代典籍,醉心诗词创作。“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声春雷,唤醒了海丰小镇上的文学青年钟敬文。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表《校长启事》,征集全国近世歌谣。1920年冬天成立的北大歌谣研究会,汇集了李大钊、鲁迅、刘半农、胡适、周作人、顾颉刚、朱自清等著名学者。1922年,北大国学门印行《歌谣》周刊之时,刚从陆安师范毕业的钟敬文正辗转于海丰的小镇教书,《歌谣》周刊的横空出现,一下子照亮了他的人生路,让他在彷徨中决意走上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研究道路。
接触到《歌谣》周刊的钟敬文,开始“像疯子一样,拼命向周围搜求民歌、谚语和故事,振笔写作关于歌谣的评论文章”。1925年前后,钟敬文把自己搜集到的百余件民间歌谣、口承故事,投寄到北京大学《歌谣》周刊,这些文章很快得到发表。他搜集整理的《疍歌》,被刘大白誉为“功绩不容渺视”。《民间趣事》(北新书局1926年)、《客音情歌集》(北新书局1927年)也引起学界关注。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胡适在1928 年出版的《白话文学史》自序中写过一段话:“自从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起搜集歌谣以来,出版的歌谣至少在一万首以上。在这一方面,常惠、白启明、钟敬文、顾颉刚……诸先生的努力最不可磨灭。”
借助家乡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初出茅庐的钟敬文一鸣惊人,意气风发地登上了中国民俗学的世纪舞台,一生撰写了大量著述,创立了“民俗学的中国学派”,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海丰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哺育、造就了民俗学大师钟敬文;钟敬文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一生致力于民俗学研究的学术精坤,反过来又增添、提高了海丰的知名度、美誉度。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我认为,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要学习、继承钟老崇高的学术精神,把海丰的文化各项工作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做好。
海丰民间文艺资源丰富多彩,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就有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麒麟舞、渔歌等5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县级非遗项目6项。这些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非遗项目,由于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支持,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但对比其他地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此谈三点粗浅看法:
一是守正创新,与时代同脉搏。
守正就是坚持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特色,发掘其正能量方面的价值,积极申报各级非遗项目。像“海丰歌谣”,目前是省级非遗项目,钟老等前辈已打下厚实基础,如果再加把力,争取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大概率可以通过。
创新就是对传统非遗项目有所改进。潮汕一些地方的英歌舞结合现代街舞的形式,在舞蹈动作上稍作改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少年儿童参加进来。网上近期热播的揭阳迎老爷民俗活动注入DJ元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颇有赛博朋克效果。非遗项目要想传承下去,一定要千方百计有所创新。没有流行的时尚元素注入,年轻人不喜欢,非遗项目就难以传承。
二是担当作为,充实非遗项目资料库。
这些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在非遗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我县申报的各级非遗项目共有25项,西秦戏、白字戏、麒麟舞还获得多个奖项,为海丰争了光。但现有的这25个非遗项目,除了中山大学、省社科院等单位出于课题需要出版的几本书之外,目前还没有调查报告、普及读物之类的书册供民众阅读、了解,降低了这些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影响力。当务之急,县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争取经费,发挥市、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作用,组织人员对已申报的各级非遗项目,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版一批调查报告、理论文章、学术专著、普及读物等,建成充实有份量的非遗项目资料库,为随后的传承、利用夯实厚重的基础。
三是进入学校,培养好传承人。
非遗项目要能够传承和弘扬,必须努力争取进入学校,走进课堂,从青少年抓起。潮汕歌谣的传承、推广,专家编写各种教材,教育部门开办师资培训班,老师积极教学,家长、学生热情学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是非遗项目进学校的成功范例。其实,海丰歌谣、麒麟舞、五福狮舞、海丰吹打乐、罗山拳、刘阿梅吞吐拳、硬马吞吐拳、灯谜等非遗项目,都适合进入学校。只有青少年喜欢,只有进入学校、进入操场、登上舞台,传承才有希望。
致敬先辈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所钟爱的事业,在我们后辈手里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