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县域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近期,海丰县海城镇绘制了新蓝图:聚焦镇域产业优势,紧扣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写好“大发展、大建设、大治理”三篇文章,力促镇域经济跑出“加速度”。
打造“镇域名片” 写好“大发展”文章
海城镇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打造“农业大镇”和“文旅小镇”,是拉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径。为此,该镇聚力打造“农业大镇”,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接大湾区“茶罐子”“肉篮子”,依托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镇等称号,大力发展“三条垄”“仙人茶”等茶叶品牌,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创造品牌效益;扶持培育2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推动信民生“资金入汕”,计划投资六亿元建设二期产业园区,力争今年投产养殖50万头生猪,实现养殖加工跨界融合。
目前,海城镇通过探索“红+绿”旅游经济,已渐成规模,该镇将依托这一优势,将海城打造成湾区“后花园”的休闲观光旅游小镇,让群众体验入则清幽、出则繁华的绿美生态。一方面,发挥“生态康养乡村振兴示范带”区位优势,借力“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等名片,以4A景区标准打造绿美生态康养、乡村旅游核心带,建设海丰莲花山森林公园、康养基地项目,建起以茶艺体验、度假村为主要特色的网红打卡点,走茶叶和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引进乡贤投资2.6亿元建设富丽锦鲤园,带动发展花、鸟、锦鲤等三大产业群,打造“一河七鲤”的锦鲤文化产业。另一方面,推动历史文化长廊、骑楼文化保护建设,与红色文化街、彭湃故居、南湖别墅等建筑群链接,擦亮“彭湃故里·东方红城”红色招牌。
打造“镇域三圈” 写好“大建设”文章
海城镇聚焦激活镇域发展动力源,强效实施“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便利宜居的“生活圈”。
该镇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高质量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畅通“城市交通内循环”;建设县城排水防涝工程,对市政道路提质升级,打造便利宜居的县城环境;高起点建设绿美城乡,改善水资源条件;推动中山东路、中路、西路三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打造便民利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同时,打造暖企惠民的“服务圈”。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以“四个一”的机制深化“店小二”服务,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四少一快”,切实提升便民服务水平;联合驻点、共建单位组建服务队,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企业开办等政策咨询、及时做好惠企保障、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
在此基础上,海城镇打造经济腾飞的商业圈。该镇引入总投资14.3亿元的商圈项目,计划培育限上企业6家,实现限上企业产值增长15%以上,力争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推进商圈能级提升,持续放大夜市消费热度,增强“美食一条街、服装一条街、电器一条街”等消费活力,力争社消零总额增长20%以上;筹建海丰小吃预制菜研发中心,研发海鲜、小吃预制菜品,通过多种途径打造海城生活商业圈。
打造“党建品牌” 写好“大治理”文章
该镇进一步总结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经验,积极探索实施“基层善治”示范工程:
探索“党建+机制”,推动项目建设落地。以“1+3+N”方式推进项目建设,设置以镇委书记为主任的项目办,下设招商组、征地组及基建组,并在各项目设置临时党支部,建立“五个一”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全力以赴抓落地、抢工期、促进度,带动企业强力发展。
探索“党建+人才”,激活高质发展动力。该镇设立了莲花、新望等人才驿站,成立茶艺人才工作室,吸纳茶叶种植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依托隐舍乡贤引资力量,申请9项“隐舍”互联网软件专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思维;发挥乡贤带头奔富,计划新建东鹏特饮11亿元供应链。
探索“党建+治理”,擦亮城市党建招牌。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拟对部分村(社区)拆分,增设6个社区,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社区党委牵头建立“红色物业联盟”,实施社区大党委领导,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社区居民代表参与的决策议事机制。
探索“党建+阵地”,谱写善美文化篇章。同时,该镇打造小区调解室、红色书吧、共享运动场等红色阵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政策、主流价值、红色故事等,为社区群众打造共建共治共享舞台。
海城镇将充分发挥“海城所优”,答好“三张高分卷”,做好“三个圈”,建好“四个中心”,为推动创建海陆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汕尾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海城力量。
■ 融媒记者 曾国明 林彩红 吴长辉 通讯员 陈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