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崭新蓝图催人奋进,满怀激情共谋发展。2月23日,海丰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海丰县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在认真听取会议各项报告后,我县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接受融媒记者采访。采访中,代表、委员客观全面地回顾了2022年工作及成效,并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建可鉴之言、献发展良策。
县人大代表 李振威:《政府工作报告》高瞻远瞩,催人奋进,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方向。特别是大湖镇被精准定位为“大湖生态滨海小镇”,我深受鼓舞。大湖镇将围绕目标定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写好旅游经济文章,打响“生态康养大湖”品牌。全力推进大德妈祖景区申报“3A”旅游景区,打造大湾区游客向往的生态滨海休闲度假集散地和“绿美大湖滨海休闲旅游优秀目的地”品牌。以旅游经济产业为支柱,全面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大湖人民增收致富。二是画好海洋高质量发展蓝图,大力发展“大湖模式”海洋经济。要有效利用22公里海岸线和10里银滩的优良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海洋自然养殖产业和渔塭养殖产业经济,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引导海葡萄、高螺明蚝、大湖膏蟹等名特优海洋经济产品发展壮大。同时引进海上摩托艇、海上降落伞等海上旅游经济发展。三是做好示范带创新运营管理,筑巢引凤促招商引资。重点打造生蚝产业链,实现从培植育苗,吊养成长,精细加工,冷链配送,特色包装等一条龙产业配套,进一步实现干货、鲜货、腌制产品多样化发展,力促产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县人大代表 蔡伟娜: 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我的感触很深,特别是报告中提到的高质量实施“深度融湾”攻坚行动,在全面接轨深圳上先决先行,令人振奋。规划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是我县加快深度融入大湾区、全面对接先行示范区,奋力推进新时代海丰老区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深度融湾”正当时,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已编入深汕特别合作区“十四五”规划,并已开展了拓展区总规、控规、专规编制工作,同步推进地下管网、水源工程、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县人大代表,我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精神,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以实干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为海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县政协委员 单志福:我认真听取了吴城池主席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求真务实,体现了关注实事,紧盯难事,聚焦大事,突出要事,催人奋进。为我们委员履职提供了行动指南。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好“双减”政策、构建更好教育生态、振兴乡村教育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来自教育系统的政协委员,我首先是要聚焦本职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其次建议遵循因材施教基本原则,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和配套评价体系,尤其需要补强职业教育短板,打通不同类别教育体系之间的连接,让各具特点、各有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作为教育体系的“施工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尤为关键,未来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水平仍需高度重视。接下来,我将继续多方位关注海丰基础教育现状及瓶颈,多收集一线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助推海丰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县政协委员 黄嘉华:吴城池主席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用“五个紧扣”回顾了过去一年海丰政协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了2023年的政协目标任务。报告居高谋远、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展现了新时代海丰政协的新担当、新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海丰是中国农民运动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发祥地,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很多红色故事都来源于乡村,而挖掘整理海丰农民运动史料、讲好海丰乡村红色故事,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话题。我认为,我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紧扣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因地制宜,促进红色+农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海丰红色文化品牌,促进海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