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记者 曾国明 吴长辉 林彩红 通讯员 黄大毅) 近日,国家档案局发文公布了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评选结果,共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55件(组)档案文献入选,海丰县档案馆申报的“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也入选其中,这是国家档案部门对“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档案文献价值的充分肯定。今后,海丰县档案馆将进一步加强“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档案文献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使档案文献绽放光彩。
正字戏,也叫正音戏,因唱“官腔”(正音)而区别于用闽南语系方言(白字)演唱的地方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有南下大戏之称,被称为“南戏活化石”。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海陆丰正字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海丰县档案馆馆藏 “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是海陆丰正字戏唯一传承载体,有156卷,合计4426页。均为纸质,竖行,右起,毛笔书写。纸张大多为正方形,规格多为边长26厘米,在海陆丰称“斗底簿”。每页8大行,每大行分16小行。主要内容有:《封神榜》《商周传》《列国传》《西汉传》《东汉传》《飞龙传》《三国传》《三国传·剧目表、角色表》《隋唐传》《反唐传》《薛仁贵征东》《杨家将》《水浒传》《岳飞传》《西游记》《八仙列传》《东游记》《铁弓缘》《范仲淹》《李广传》《乾隆游江南》《太平天国演义》《昭君和番》《白蛇传》《孟丽君》《折子汇抄》等,以中国历史重大事件为素材,反映中国历史上重大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承载的内容丰富,再现一个个精彩的戏剧情节,传承一个个经典的中国历史故事。在“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中,也有一些重大发现,如提纲本西游记部分第1页记载:“女娲氏炼石补天余存五光石在花果山。”而《西游记》原著第一回是这样表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没有提及这块石是女娲炼石补天余存五彩石(五光石)。中国民间故事中一段不解之谜,说“女娲用炼就的五彩石头去补天,剩下的一块不知去了何方?”这个千古之谜,在“海陆丰正字戏提纲手抄本”西游记中得到破解,原来这块五彩石(五光石)在花果山上,后来孕育了石猴(孙悟空)。这是迄今对五彩石(五光石)去向进行描述的唯一档案文献。
“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是海陆丰正字戏艺人陈邦吉等保存下来的,盖有“陈邦吉”印章,或为前辈艺人手抄,之后为陈邦吉收藏,或为陈邦吉手抄。陈邦吉(本名陈安,艺名邦吉,人们称为“邦吉安”)是海陆丰正字戏资深艺博的艺人,系海陆丰正字戏戏班旗军头(“旗军头”是正字戏班的一种行当,“旗军”即“龙套”),负责大笔、剧务工作,生于清末,卒于1976年。之前演戏中,点戏成风,雇戏方往往要求戏班演出新戏,所点新戏,戏班如果不能及时演出,就要被扣减戏金。戏班为了适应点戏演出的需要,便准备了提纲本,以便能够随点随演。提纲本使用时间久了,出现磨损破旧,老艺人将之前的提纲本重新抄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中出现海陆丰方言、俗语、习惯口语,或出现因谐音、老艺人书写风格等造成错别字、生僻字、异体字,具有明显的海陆丰地方风格和文化特色。2016年12月,“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入选首批广东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7年3月23日,《广州日报》登载《海陆丰正字戏 “提纲本”:是戏曲瑰宝,也是书法遗产》。同一天,《人民网》对《广州日报》的报道进行转载。
2014-2019年,海丰县档案馆先后承担了广东省档案局档案科研项目5个、国家档案局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1个,开展“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研究和编研出版工作,对提纲本中海陆丰方言、俗语、习惯口语,或因谐音、老艺人书写风格等造成的错别字、生僻字、异体字进行注解,编研出版“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西游记、隋唐传、东汉传)档案图书共9本18000册。保护与开发“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有助于人们认识海陆丰正字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秀;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