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3/1/pc202301166134e2892a504443812f30a79bb36639e01.jpg
● 林斯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3-01/14/002107.html

等待处理…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2023年01月14日  浏览量:85

● 林斯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教育最高水平的认识,是高度概括和浓缩精华。结合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及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从根本上明确教育的任务是以德为先,以德为本,无德就无所谓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出现偏离道德轨道的现象,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弱化社会公德和人生修养的锤炼,导致很多“高材生”眼中只有物质和金钱,心中只装着“我”,什么祖国、人民、大局,甚至家庭父母这些都属不现实的身外物,因而造就了一批现实主义“人才”、网路病毒“人才”、电信诈骗“人才”、发国难财的“人才”。偏离了道德轨道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因为缺德的读书人比文盲更可怕,他们能通过钻法律的空子、欺压百姓的善良,干惊天动地的大坏事而不会被发现;文盲干不了大坏事,充其量就是偷鸡摸狗,且通常没出手就被警告!

以往我们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教育忽略了德的首要性。在上个世纪,熟人见面,不管是什么钟点,第一句话一定是“你吃饱了吗”,可见,老百姓把吃饱当成最高的愿望。我们去山区考察时发现,长辈对年轻人说得最多就是“赚多多钱来”,教导晚辈如何为人处世的鲜为人见,似乎做人做事的准则就是钱,社会的大准则也是钱。因此人们教育孩子要读书谋出路、要勤劳干事业,总之要会赚钱,赚到钱就是“积德”,钱赚得多在老百姓心中是积“大德”。 过去老百姓的概念:“肚子都没填饱,扯什么大道理”,因此吃饭才是硬道理。这里面当然有其历史原因,从清朝末期到解放战争胜利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饥荒年,中国人饿肚子的时间太久了。中国老百姓有个习惯,就是慌了、急了、肚子饿了就不讲道理了。他不同于日本及西方一些文明国家,他们也曾经历过饥荒年或者经济危机,街上很多饿了几天站都站不稳的人,颤颤巍巍地仍在规矩排队购火车票;不符合条件的居民不会去领取政府的抚恤金,街头一些咖啡厅、食品店在门口设有免费食品供应区,人们都是有序排队领取。曾有国人到日本旅游,一边感叹人家街道干净,交通井然有序,老小都彬彬有礼,然而自己还是一路不停地吐痰,最后被日本的小朋友礼貌地制止。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是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国,但国内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查个核酸都要插队,办点事情就要找关系、走后门,我想这些不是贫穷惹的祸,是德不当位使然。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开始向全面实现小康的新时代迈进,这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千年的梦想,国家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已经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德在金钱的面前不应该再显苍白!

近十年国家确实在德育上下了功夫。各阶段的学校教育都在开设德育课,有专门的德育工作研究部门,到处举办大规模的德育教学研讨会。我也参与过一段时间的德育工作,多次出席有关德育的研讨或者交流会,其中流于形式者多而真正落地的少。很多地方学校把祖国关于道德建设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学中,认为弘扬国学就是深化德育,一时间不论是牙牙学语的早教班还是人才济济的高校,到处都在背诵《弟子规》。我在想,当学生读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时,是否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孝悌是什么,为什么学文要以孝悌、诚信、爱众、亲仁为前提?大多数人就是嘴上应付式地,像念经一样念,能将国学的智慧转化为概念并付诸行动者极少!

习总书记提出了最全面的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育只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覆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缺一不可,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教育如何以德为先,围绕德的中心进行开展,我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如何与学校相配合,抛砖引玉,谈谈个人见解:

家 庭 篇

一、家庭氛围是成长的土壤

孩子生下来就好比一张白纸,父母在上面书写什么内容,孩子长大后就是什么样子,所谓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很好地说明了人性之初都是善的。人之初,共性的因素占大比例,长大之后,个性因素占大比例。为什么会习相远,习是习惯和性格,人为什么分三六九等,其实就是成长过程中养成不同的习惯与性格所造就,而改变人性的主要因素是原生家庭。很多性格古怪、心理障碍的学生,我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他们的家庭几乎都出过问题,父母离异占大比例。孩子在性格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成天看父母吵架闹离婚,各种道德败坏事件在家中上演,对孩子的道德乃至人格都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我告诫天下年轻父母,真正为了孩子的,不是给他如何优质的生活,上多少培训班,读贵族学校,而是给他们一个康宁和充满爱的家,因为爱能使孩子性格温和、心态阳光,关键是有道德懂感恩,有责任感勇当担!

二、引导和榜样的力量

父母要多分些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为过来人,我们知道在青涩的年岁里,最需要关注与适当引导。过去的父母虽成天劳作忙于生计,但父母会充分利用吃饭的时间与子女交流。虽然有时方法简单粗暴,但孩子被惩罚之后会理解父母,因为那时候父母的艰辛孩子们是历历在目。现在很多父母却不同,很多似乎还没长大,天亮抖音到天黑,甚至吃饭都在刷手机,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学校天天强调学生不要玩手机,而学生在家却与父母并肩作战。在此我特别呼吁年轻父母,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和优良习惯的养成,尽量放下手机,腾出些许时间,陪孩子聊聊天。多交流才能能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同时还能纠正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恶习,因为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三、别把期望演化成压力

2012年,一起留学生杀母事件震惊了中外,起因是广东在温哥华留学的学生汤某用锤子攻击母亲头部,再用床单把她活活闷死,随后冷静地假装母亲失踪,向中国总领馆和媒体求助。这类事件近十年来几乎年年在发生,且情节愈演愈惨烈。事情发生当然有内在各自的原因,但主因还是父母的教育出问题,家庭没有重视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培养。这类事件频繁发生,正好警醒天下父母,别再沉迷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总有一天会明白的。我们为孩子付出的方式急需调整!有些父母很委屈,为了孩子上名校、过优质的生活,拼命赚钱日夜操劳,换来的却是一只只白眼狼。确实,他们是拼命在为子女物质方面付出,但忽略思想上的沟通、引导和及时纠正,这类父母根本不知道子女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而是凭自己的愿望一个劲地往子女身上投资。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的前程,实际上扼杀了孩子身上本该可以发挥的优势,包括善良。父母期望太高、控制太严,强加到子女身上的因素太多,而了解和引导不够,使孩子心理长时间因压抑而扭曲,最后干出丧失天良的事也是情理之中。

学 校 篇

一、教育,家校要保持高度统一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以前是学生怕老师,现在是老师怕学生,因为学生家长维权意识太强了。老师批评学生,稍有不慎就被录音,投诉到有关部门,然后在媒体曝光,老师随时有丢饭碗的危机!有技校的班主任调抗说,开个班会都胆战心惊,谨慎到确保每个学生的手机都挂到墙上的手机袋后才敢说话。当然现在各类学校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但家长不能草木皆兵,过度的维权。为此造成很多学生任性、刁莽、目中无人的行为得不到指正,时间长了就如同肿瘤恶化,最后无药可救。学校要规范办学机制,教师要崇尚师德,保持育人圣地的纯洁,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家长们溺爱子女,过度维权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最终只有把子女造就成目无师长,狂妄自大的刁民。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严师出高徒早已被实践证明。因此,家长们多些理解并支持学校,而学校是育才圣地,则应主动杜绝歪风邪气,严肃校纪校风,营造尊师重教,桃李芬芳教育园地,因为家校高度统一,学生才能一条心在同一条跑道上奔跑。

二、社会高速发展,学文化知识易,学做人难

现代孩子所掌握的知识、了解的信息量超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数十倍,很多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已经认识上千汉字,会做两位数加减的算术题,英语单词掌握量等同于过去初一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很多孩子的讲话里面包含了丰富的词汇,幼稚的声音居然能令人闻出着满腹墨香。曾经有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被一个小男孩欺负后向男孩的妈妈投诉,妈妈听完说,阿姨会好好教育他的,女孩立马补上一句说,不是教育,是教训。我在一旁观察女孩与那个妈妈对话的整个过程,为一个伶牙俐齿思维敏捷的小女孩感到高兴万分,从中也看出新时代的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异常丰富,认知能力也特别强。在信息化、物质为主流社会大环境中学知识容易,难在学做人。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多而便捷。过去不懂的字要翻半天字典,有些异体字字典也未必有;研究一条物理公式或一个化学原理要四处去找书籍查资料,当下,百度随时随地可以回答你各种问题,宇宙乾坤尽在方寸间。

近年来,频繁出现偏远山区、家境贫寒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很多科研才子来自连电力都没有的山沟。由此可见,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山区学生尚且可以读书上名校,何况中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资源丰富、设备先进,何愁教与学?道德的培养则没有学文化知识、技能那么简单,需要从家教源头开始潜移默化,学校系统性塑造,循循诱导,良好社会氛围的熏陶。为此我要说的是当代的学生不用怕缺知识而是怕“缺德”。因此,学校的育人设计上要调整,不能重智力培育轻道德修为,要坚持立德是育人之本的教育原则,倡导仁义礼智信,弘扬温良恭谦让。

社 会 篇

一、社会发展物欲横流,权力金钱的崇拜殃及儿童

我上幼儿园的女儿,说班上的很多男生要跟她结婚,我问为什么,她说她告诉过小朋友自己的爸爸在大学当领导。还有一次,女儿突然问我是不是靠关系当上领导的。童言无忌,在苦笑不得的同时我倒吸一口寒气,童真惨遭污染。日前有个同事与刚上初一的女儿吵架,原因是用单车送女儿去书法培训班,女儿觉得没面子。为此,我们不得不审视当前这个社会所营造的氛围。童心都遭毒害,立德从哪做起?

二、全社会要明确立德的深层意义

明确立德的渊源和内涵。立德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三不朽思想,其中立德居于首要地位。诚信是立德的内涵之一,孔子早在诠释诚信时提出三点,第一,诚信是政府治国安邦的基础,第二,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第三,诚信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是立德的具体表现,可见立德的意义覆盖了个人、家国、天下。在我们高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倡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然不论是意识、自信还是维护都要以德作为前提和根本。习总书记在巴厘岛会晤拜登总统时提到,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应该是你追我赶,共同进步,而不是你死我活。总书记主张的竞争,是建立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上,竞争的结果应该是利在两国人民,惠及世界各国。这是天下大德,是中国在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和新风貌。我想,国有大德,人民当拥护之,普及之,光大之!

育人之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的根本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百善孝为先”;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大学之道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行有余力,则培养学生有文化、有担当、有家国情怀!

上篇:没有了
下篇:陈惠彪水墨作品选
分享到

© 2024 海丰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