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对新人参加集体婚礼
学生在文明实践所排练
举办汉式集体婚礼
志愿服务进校园
文明实践下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文明实践活动下基层节目表演
红色歌曲、情境快板、西秦戏曲、乐器演奏、渔歌表演……精彩节目轮番上场,引得现场观众争相拍照,鼓掌叫好。12月16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汕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下基层走进可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听宣讲、看视频、赏文艺、送书籍、学知识等创新方式,为当地群众奉上一场精神文化盛宴,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千家万户、走进群众心里。
文明浸润着一座城市的人文气韵,衡量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彰显着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近年来,海丰县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专门成立组织机构,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常委会对实践中心进行部署和推进,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1+13+253+N”的阵地布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构建立体化的阵地模式。全县按照“五个有”标准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建设全覆盖,13个实践所、253个实践站100%融合利用本地红色资源。
群众满意、群众受益、群众参与。如今的海丰,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扬帆启航。一朵朵大爱、友善、互助、包容、喜乐的文明之花在红城大地处处绽放。
红色文化 薪火相传
“打竹板,呱呱响,二十大精神听我们讲;二十大新气象,新的思想放光芒……”在海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年少年宣传员们有节奏地打起手中的板子,配合音乐快乐地唱起了快板。台下群众听得如痴如醉,赞不绝口。
“我们是新时代青少年,作为红色宣讲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讲党的政策理论,宣传海丰的红色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宣讲员小屈同学说。
启动红色引擎,发出时代新声。海丰县是红色资源大县,有红色革命遗址255处,全省第一。按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海丰县创新推动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高度融合,让红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底色、新亮色。全县按照“五个有”标准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建设全覆盖,13个实践所、253个实践站100%融合利用本地红色资源。
以红色文化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能更好地触摸时代的脉搏,涵育时代新风。该县充分发挥本地“红色”优势,利用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红色文化驿站等红色资源,弘扬海陆丰革命精神和新时代海丰人文精神,以“手拉手”“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走“新”走心、见“行”见效。截至11月,已开展系列活动275场次,受益群众近6万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
以文化人 化风成俗
新式婚礼如何举办?庙会社戏怎样操办?封建迷信与传统习俗怎么区分?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又最易造成铺张浪费的日常事务都列入了各地的村规民约中。近年来,海丰县全域持续开展“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完善修订工作,发挥刚性约束作用,移风易俗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文明新风日渐深入群众心田。
“很开心很感动!我觉得这一次以古风为主题的集体婚礼,是一种健康、文明、节约的新风尚,相较于那种铺张浪费、大摆筵席更有意义,更有仪式感。”参加集体婚礼的新人满脸幸福地分享心中的喜悦。
5月20日,一场“携手幸福·情满海丰”汉式集体婚礼在海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广场举行,为该县移风易俗开了先河,进一步推动了婚俗改革、倡导婚事新办、弘扬文明新风,共建和谐家庭工作的落实。
走进可塘镇仓前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容村貌干净靓丽,民居整齐有序,榕树下老人们正在下棋、跳舞,一幅生活恬静、乡风文明的画面映入眼帘。
“以前村里只要有红白事,村民为了面子都会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讲排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现在红白理事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管好村里的红白事,操办标准、一切从快从简,攀比浪费的现象消失了。”仓前村村民林阿姨介绍说,
可塘镇仓前村文明的乡风是海丰县落实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为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县文明办要求各村(社区)将移风易俗“红十条”“白十条”内容融入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并100%上墙展示,指导全县各地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事。
截至目前,全县253个村社区均按照县级部门的指引,结合各自实际完成“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助力移风易俗工作纵深推进,全县没有发生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案例,操办费用平均降比约70%。
志愿服务 温暖人心
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这是防溺水安全、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护知识手册,大家认真学习相关本领,重要时刻可以自救也能救人。”炎炎夏日,志愿者们走街串巷,向群众讲解防灾减灾、防溺水、心肺复苏等知识,并指导居民参与心肺复苏实操演练。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志愿者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社区卡口值守、上门摸底登记、宣传防疫政策,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精神。”海丰县红十字会负责人说。
据不完成统计,整个疫情防控工作服务群众10万余人。
如何让群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服务,让群众更有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海城镇南门社区制定出台了《南门社区社会基层治理积分管理办法》,将群众的行为以及网格管理工作情况变为可量化的积分,所得积分可在社区爱心超市兑换物品。通过积分引导居民群众、社区干部、社区辅警、网格员等参与社区共建,充分激发了群众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以及网格员的工作热情。
为积极探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海丰县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示范、引领、服务作用,成立以县委书记为总队长的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统筹整合各部门志愿服务组织资源,培育组建红色宣讲、文化服务等17类30支文明实践志愿分队,107个组织,有志愿者近6.8万人,以“1+30+N”的志愿服务体系开展理论宣讲、疫情防控、移风易俗、文化惠民等活动,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活动4464场次,参与志愿服务约6.64万人次,受益群众25.3万多人。
善人好事 蔚然成风
孝善文化广普及、良好家风得传承;贤惠媳妇获赞誉,善人善举受尊崇……近年来,海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善举不断涌现,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用红色作底色,画好文明实践“同心圆”。海丰县通过大力宣传弘扬彭湃、林铁史、郑振芬、吕楚卿等红色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家风故事,举办红色故事大赛、家庭家教家风故事分享会等,引领“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新时代好少年”“海丰好人”等选树活动,引导群众“评好人、议好人、学好人、当好人”。今年以来共选树“文明家庭”18户、“最美家庭”11户、“海丰好人”25名、“新时代好少年”40名;获评汕尾市“善美好人”67名、“新时代好少年”5名、“文明家庭”5户;陈辉明家庭获评2022年广东省“最美家庭”、安海远获评2022年“广东好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下一步,海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将做得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文明实践在海丰大地落地生根,在“红色土地”上开出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
■ 融媒记者 曾国明 林彩红 吴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