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装上路灯了、提水泵站建成了、村容村貌变“靓”了、路径老房绘上了艺术画……放眼海丰广袤乡村,处处路宽、水清、灯亮、景美。
深圳对口帮扶海丰县工作组自去年7月入驻以来,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的指导下,紧扣龙岗区委区政府、海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沉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贴近各地民情民意,聚焦群众关切,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2021年以来,深圳对口帮扶海丰县工作组为18个民生工程争取到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4763万元资金扶持。
649万整治卫生环境 美丽镇村提质升级
“村里的卫生环境干净整洁,村内铺上了水泥路,也安装了路灯,又亮又美。工作队为我们群众做好这么多实事、好事,真的很感激!”村民卓伯说起驻城东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赞不绝口。
民之所盼,政之所盼。驻城东镇工作队入驻不久,通过走访调研获知城东镇存在长期内涝严重问题,在工作队的努力下,通过组团单位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市指挥部的支持帮助,成功将海丰县城东部中心区域内涝及环境整治工程(一期)项目由第二梯队迈向第一梯队并获得首批一千万元启动资金,是汕尾市帮扶工作队当中首个申请到国债资金的项目,目前已开始整改动工。
驻城东镇工作队多次深入调研走访,关注当地群众的“急难愁盼”,致力完善乡村“硬件”、道路硬底化和“四小园”等基础建设,驱动美丽圩镇建设快马加鞭。对赤山村“三清三拆”遗留下的较差环境予以重新整治,盘活红色资源,快步建设赤山村红色村;投入649万元对农村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完善卫生保洁项目;完成赤山村和大嶂村四条村内道路路灯安装,村内道路硬底化全年规划5.2公里,现已完成2.01公里。
工作队还主动参与黄江走廊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项目的设计、规划,该项目以国债方式投入2.3亿元,计划于元旦正式施工。
150万启动路灯亮化工程 照亮美丽乡村
在X129县道陶河段路,一根根崭新的路灯立起来、亮起来,照“靓”了美丽乡村。海丰县工作组投入改造提升的X129县道陶河段路灯亮化工程,给当地群众出行带来了便利,给予他们更多的希望。
驻陶河镇工作队自去年7月入驻以来,在驻汕尾指挥部、驻海丰工作组和海丰县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协助镇党委政府推进631驻镇帮镇扶村资金项目,支持优化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推进项目建设,助力陶河镇乡村振兴。所谋划的631驻镇帮镇扶村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共28个,投资规模达2313.05万元;其中,使用深圳市对口驻镇帮镇扶村配套资金共9个项目751.7万元;谋划X129县道陶河段路灯亮化、步雅村农田泵站引水、陶新村排灌站改造等3个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29万元;投入150万元改造提升的X129县道陶河段路灯亮化工程正加紧施工。
工作队还通过龙岗区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局筹集67万元,完成下边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扮靓美丽乡村;筹集70万元建设资金,实施镇级应急仓库建设和应急物资设备配置,完善镇级基础建设。
15座提水站上马建设 农田灌溉将增加8000亩
“提水泵站建好不仅可以有效抗旱保水,提高农田的灌溉能力,而且可以方便周边的农业企业用水。”在可塘镇罗南村,可塘镇农办相关负责人指着正在施工的项目说道。罗南村提水泵站是可塘镇“五罗”地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
自入驻以来,驻可塘镇工作队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进百姓福祉作为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水、地、路“三个基础”,力促农田水利建设达标提质,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支撑。
针对可塘镇部分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问题,驻可塘镇工作队通过前期大量走访调研,摸清可塘镇乡村建设项目需求,了解到该镇的农田水利基础规划管理滞后,特别是“五罗”片区的问题尤为突出。经过驻可塘镇工作队的多方努力,为“五罗”片区争取到一笔帮扶资金,计划建设农田提水站15座 ,补齐该区农田水利短板。提水泵站建成后,可有效增加灌溉农田约8000亩,亩产提高200斤/亩左右。
为促进可塘镇文化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驻可塘镇工作队筹集一笔帮扶资金对可塘镇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并且多次深入可塘社区,与村委干部、施工方及设计方进行交流,确保可塘镇文化广场保质保量完成改造。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项目除了“五罗”地区新建15座提水泵站、可塘镇文化广场,还有罗南村委新厝村道路及新乡村过罗南村委桥梁工程项目、可北村委新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配套工程和罗北村上乡村(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等工程。
驻可塘镇工作队队长曾曦表示,将切实加大民生水利建设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人水和谐共生,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 融媒记者 曾国明 林彩红 吴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