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矢志不渝。十年的只争朝夕,只为今天的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丰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闻鸡起舞、日夜兼程带领海丰人民同心拼力、同探新路、同当尖兵、同挑重担。纵观过去十年,海丰以优异成绩谱写时代答卷,推动文化、教育、旅游、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各项事业发展迈向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生态环境:绿色宜居
2022年,海丰荣获 “海丰·中国气候宜居县”“海丰莲花山·岭南四季养生福地”“莲花山绿茶·岭南生态气候优品”三大生态气候标志品牌,标志着海丰气候资源及生态环境宜居性得到了国家和省的认可,成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样板之一。
近年来,海丰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区域特色的生态资源优势,投入资金3亿元,在莲花山片区高标准打造了大湾区生态康养休闲景观示范带,通过抓点、串线、促面,因地制宜打造26处景区景点,建设“四好”村道18公里、绿道4.5公里,把散落在各地的“盆景”串联成“风景”,全力打造大湾区休闲康养“后花园”。
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 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海丰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敢于出拳亮剑,扎实推进“平安海丰”建设,构建平安稳定新局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两抢”警情分别下降6.7%和42.9%;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成效初显,实现“四升四降”目标,得到省禁毒办通报表扬。安全生产防线不断筑牢。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个下降”,12个村(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加快构建。“民情地图”全面应用推广,化解基层矛盾纠纷485宗,新山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黄羌镇获评全省信访工作示范乡镇。
乡村振兴:风生水起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海丰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生态康养”“红色文化”“黄江走廊”“湖光山色”“滨海生态”“鹭影禾香”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其中“湾区红色文化体验示范带”列入全省20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之一,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仓前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莲花村、新望村成为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会观摩点,一幅幅乡村美丽画卷在革命老区红土地上徐徐展开。
教育事业:行稳致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海丰县委、县政府始终紧盯教育优先发展靶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教育新目标、新任务、新使命,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队伍育才技能水平,统筹各阶段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纵深推进教育领域深化改革,教育落后局面根本扭转。先后实现教育“创均”“创强”,获得“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称号,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成附城中心小学,陆安高级中学等一批教育“创强”项目,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万多个。

文化事业:亮点迭出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海丰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成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西秦戏《马援伏波》进京演出,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红色革命题材大型白字戏《彭湃之母》,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剧本扶持工程,2020年入选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汇演剧目,并在文旅部网络平台播放全剧。这十年,海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满足了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丰富的文艺演出活动,点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热情,逐渐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海丰县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打造城市名片,振兴一方经济。近年来,海丰以发展旅游文化、打造城市名片为目标,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和整合境内的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按照特色定位、错位发展的原则,把红色历史文化旧址、历史文化名镇及古村落遗迹、生态环境开发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致力打造新景点,推动了全域旅游加快发展。2021年,新山村、莲花山片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县接待游客52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9亿元。
文:曾国明 林彩红 吴长辉 图:施燕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