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剑彬
一、“正”
在海丰话里,“正”有好几种用法:
1、表示数量少,相当于“才、仅仅”,例句:正两人。
2、表示时间短,相当于“才、刚刚”,例句:正两个钟头。
3、表示再次,相当于“再”,例句:下遍正来。
4、在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情况下,“正”又可以放在句末,念轻声zi?0,例句:两人正。此时,“正”也可以念成di?0。di?0可以看成zi?0的自由变体。广韵里,“正”属章母清韵字,在海丰话系统中,声母念d和z都是可以的,例如“征”字,既念denɡ1,也念zenɡ1。
5、1+4或2+4的情况,此时句末的“正”,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句:正两人正;正两个钟头正。
注:上面拼音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指海丰话拼音中的声调,0代表海丰音中的轻声。
二、“臼”
在海丰话里,膝盖叫做kɑ1 tɑo5 u6。kɑ1 tɑo5两字,写成脚头,或俗写成骹头。至于u6应该怎么写?大家还是不太明白。
旧时大门大多是对开的双扇门,门轴是安装在门臼里的。门臼在海丰话里叫“门路臼”。门臼就像我们身体上的关节,比如髋关节有髋臼。设想,先人在创造词汇的时候,可能认识到膝关节类似“臼”,即“转轴”似的结构。那假如这样成立,我暂且把kɑ1 tɑo5 u6,叫做kɑ1 tɑo5 ku6。
语言学中有个音变现象,叫做“异化现象”,即: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些拗口,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那么kɑ1 tɑo5 ku6,由于发生“异化现象”,ku6的声母k可能经过弱化变成h,最后h脱落(k→h→?),变成kɑ1 tɑo5 u6了;也有可能直接声母k脱落,变成kɑ1 tɑo5 u6。
综上,海丰话里表示膝盖的词kɑ1 tɑo5 u6,可以写成骹头臼或脚头臼。
三、“询”
海丰话在表示带敬意地征询意见时,是讲成cun5。例如:这件事,你最好去cun5伊下仔。cun5,大概意思是:问询、征求他人意见。
询的意思是:问,征求意见。
那么,能否就用“询”来表示cun5?
询字有很多古文的例子:
询尔仇方。——《诗·大雅·皇矣》
咨亲为询。——《左传·襄公四年》
询于八虞。——《国语·晋语》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左传·成公十三年》
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国语》
民俗,事疑必询三老。——马中锡《中山狼传》
询平时常念的是sun5,和cun5仅是声母不同。广韵里,询是心母字,心母字在海丰话口语里声母大多是可以念c的,如:笑须粟碎癣粞鲜腥星漱臊……但是心母字对应的阴类声调,即海丰话的第1、2、3、4声,但是询字在日常中却是念阳平调(普通话是xún,也是阳平调),考虑是特殊变调。询字念成cun5,在语音方面是说得通的。
综上,询,念cun5,用作询问、征求意见解释,在海丰话里是可以成立的。
四、“覕”“沕”“坫”
在海丰话里,表示躲藏的意思时,有三个词,覕[bhih4]、沕[mut4]、坫[diɑm3]。
“沕”,表示潜藏的意思。跟海丰话里的躲藏意思相近。
“覕”,表示隐而不相见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覕,蔽不相见也”。相比之下,“覕”比“沕”除了有表示躲藏的意思,还加了藏而不相见的意思。这点正合海丰话里表示bhih4的意思。
在广韵里,覕属明母屑韵,明母是次浊声母,可以念阴类声调,在海丰音口语念bhih4。沕属明母质韵,质韵字念ih的例子并不多。另外,在字义上的区别,显然在表示“躲藏而不相见”时,覕更胜一筹。
“沕”,《集韵》里还有明母物韵的音韵地位。海丰话里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表示在寻找人和动物的过程中,感觉对方不知躲哪里去了的时候,会说:“唔知伊mut4到di1 de3(底地)去了”。这个mut4刚好对应“沕”字。
“坫”,在《广韵》里,端母添韵,去声,海丰话口语里念diɑm3,表示躲藏的意思。词义基本上和“覕”一致。
综上,在表示“躲藏而不相见”时,建议用覕或坫;在表示“不知所踪” 时用沕。
五、“儆”
儆这个字,咋一看很书面化,一般出现在“以儆效尤”这个词里,海丰话常念ɡenɡ2,阴上声,对应普通话的jǐnɡ。
在《广韵》里,儆,群母庚韵,三等,去声,对应海丰话可以念作ki?7。儆,有告戒,戒备,防备的意思。这恰恰是海丰话里表示戒口、忌口时的一个词:“ki?7 cui3”,将其写作儆嘴(喙),义通音合。
ki?7这个音,在海丰话里还有一个词,ki?7醋,表示酿醋的意思。而“儆”和“酿”的意思相去甚远。但细想之下,可能在酿醋的过程中,要小心翼翼地,以防醋外泄或防止醋变质。所以“儆醋”的过程,就是要小心对待醋的过程。道理有点儿曲折。
综上,海丰话表示忌口时,可以写作“儆嘴”;表示酿醋时,可以写作“儆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