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记者 曾国明 林彩红 吴长辉
通讯员 陈智军
附城镇新山村民宿
陶河镇陶新村农户采挖莲藕
一条条乡村公路连村串寨,一条条绿色产业带串珠成链,一个个红色文化景点遍布村落,一项项产业风生水起……清秋时节,行走在海丰县各地乡村,和谐文明乡风荡漾在青山绿水间,一幅幅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海丰县坚持以“工匠精神”抓党建,用“绣花功夫”将“小网格、大党建”融入产业发展,立足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行“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乡村振兴战略,驱动全县“农、果、商、旅”等产业全面开花。
特色转型 “链上开花”
海丰县依托各地的产业特点,以党建为引领,精心布局产业振兴线路图。充分发挥可塘镇作为“中国彩宝之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的优势,大力扶持引导该镇做大做强珠宝、油占米、荔枝等特色产业,助推内育外引共发力,延伸升级珠宝产业链,赋能直播电商融化“市场冰山”。疫情爆发后,珠宝线下销售遭遇瓶颈,可塘镇观势谋局、主动出击,推动直播电商与珠宝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直播电商平台基地,营造良好直播电商环境,培育直播电商人才,利用“产供销”加工、基地、物流等链条完备优势打破空间、时间局限,“足不出户”取得疫情背景下经济逆势增长的成绩,电商销售总额同比增长6.8%。目前,可塘镇电商直播共有1000多家3000多人,较具规模的有可塘抖音基地、青年创业园淘宝基地,较具影响力的有头部商家云上珠宝,较具规模的电商供应链平台有恒麟、彩宝帮等。
建设项目“速度+激情”
产业兴则百业兴。海丰县筑牢“东承西接”桥头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不动摇,助推“招引、储备、培育”三轮齐动,全面布局产业兴县、项目牵引,千方百计搭建“一城一区三园”高能级产业平台。城东镇紧扣市县产业振兴的战略部署,精准施策,开展大面积连片征地。不足1个月的时间,神速完成61万平方的征地,仅搬迁的坟地就达上万穴,为“海迪时尚美都”的落户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响应政府的号召,我们拿地即开工。2月24日拿到地,当天就进场施工平整土地。当然,这也得益于海丰高水平、高效率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我们项目在办理营业执照时,早上把资料递上去,下午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广州好迪集团董事长黄家武说。
海迪时尚美都项目位于海丰生态科技城内,总投资约50亿元,总规划用地面积约750亩,总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可谓是粤东地区面积最大的美妆产业园。据了解,该项目将于今年内建成6万平方米的厂房交付使用,再次刷新了“海丰速度”。
“红绿”融合 “三产”并进
党建为引领,乡村显活力。海丰县坚持在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凸显红色效应。附城镇新山村以被省定为红色村为契机,擦亮“红色名片”,做好做实“红色+”文章。目前,新山共拥有农会旧址(义平社)、老灰町(农军训练场)等多处革命遗址和烈士故居等红色遗址,挖掘吕培其一门七英烈、吕乃荣父子三烈士等广为传颂的壮烈事迹。该村先后修缮了农会旧址(义平社)、赤卫队部旧址等红色历史旧址,建成一座两层、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新山红色文化馆;串连起吕祖怡故居、吕焕量故居、农军井和农军赤卫队队部旧址等多处革命遗址和烈士故居,建成长达近1公里的红色文化街;以彭湃烈士宣传发动革命时的宣讲地“大榕树”为中心,建成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红色广场;建设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大手笔打造红色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保护红色资源为前提和基础上,新山村注重红色资源开发,结合市场需求,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民宿、农家庄、观光农业和特色商铺,完善红色旅游配套服务,最大限度释放红色产业经济效应。同时利用本村戏曲、麒麟舞、武术等民俗文化资源,举办海丰民乐演奏、咸茶会等文化活动,促进红色旅游、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等有机融合,打造集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平台。
新山村以红色品牌促三产融合,充分依托新山村丰富的红色旅游产业优势,加大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培育发展力度,以红色旅游产业引领带动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延伸一二三产业链条。目前,全村现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52家,村民年均收入从2016年6459元增加到2021年4.45万元。
“一村一品” 蓄势赋能
海丰县将“党建+产业”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发挥基层党组织头雁作用,通过“党员结对帮扶”“党员分片包干”方式,带动群众奔向致富道路。
陶河镇以特色农产品为支点,打响产业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推广实施“一村一品”,全镇已启动雅卿“板栗南瓜”、杨西“奶油南瓜”等特色农产业项目。步雅村步雅经济联合社与海丰县润泽园种养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流转200多亩土地,投资100多万元扩大莲藕种植规模,年利润约40万元,在聘请固定员工和临时工时,优先聘请当地村民,增加农民收入。陶新村亿源种养合作社建成藕粉厂并引入藕粉自动化生产线,依托深加工,让藕成为四季都能吃的食品;除了线下销售外,合作社还通过网上直播等方式,让陶河莲藕名声远播,销售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同时,陶河镇立足当下需要,加大对海丰县陶美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陶河镇铁皮石斛扶贫产业基地的投入力度,增加现金投入417.7万元,共计每年分红约33万,每户约可增加分成891元,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绘好“三张图卷” 开启振兴引擎
海丰县着力绘好项目、粮食安全、绿色发展“三张图卷”,按下乡村高质量“快进键”。公平镇做优项目强基图卷,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针对疫情下服装产业下行压力,着重引进龙头项目——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涉多个自然村征地,历史遗留问题多。该镇成立征地领导小组和临时党支部,入户宣传项目全局效益,村民观念转为支持,仅用1个月推进完成征地近80%,项目建成创收的同时,热电能源将取代传统锅炉为南部新型产业园和企业供能,解决本地群众就业难题,发展更可持续、更安全。同时,绘好粮食安全画卷,筑牢民生发展底线。围绕“5+2”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垦造水田,以自给自足降低疫情下粮食价格、供需波动。作为海丰县最大的垦造水田阵地,时间紧、任务重。镇村干部动员群众力量、亮出执法利刃清障。平二村一枸杞种植户因枸杞销售利润,占用大片土地不肯配合,调查发现其前期承包土地属非法流转,在村民一致同意垦造后,发动群众倒逼种植户,确保垦造顺利推进。又如,后山村农户在禁养区饲养牛违法在先,为一己私利多次在抖音造谣,该镇迅速牵头派出所、执法队走访,依靠群众线索锁定证据,确定违法事实并依法处罚。走好群众路线,感化1640户农民全力支持建设,4个月内便完成了1443亩水田垦造。此外,绘好绿色发展画卷,激活乡村振兴动能。该镇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把握常态化防控下农业、民宿旅游等短途旅游需求,建设 “湖光山色”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西坑五指嶂生态茶园和湖畔咖啡园两个农旅结合“招牌”,建设石牌村民宿摄影基地,规划布局公平文化公园、24街文化走廊、周凤故居、平岗约农会馆等红色旅游项目,推动三产焕发活力。
铺好“一路” 做大“一叶”
海丰县借助莲花山茶的品牌优势,开拓从“茶叶”到“茶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积极打造一片叶子“奔富路”。海城镇依托茶香教育“大本营”,开展茶文化讲解、茶叶产业链介绍等主题系列活动,积极对接海丰县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共建的乡村振兴学院,设置茶文化课程,让茶香飘进校。打造茶色人才“大舞台”。借助汕尾市红海扬帆人才计划和海丰县海纳人才计划,用好用活信民生、莲丰茶苑、莲花茶业等龙头企业平台,设立莲花、新望等人才驿站并成立茶艺人才工作室,吸纳茶叶种植专业化技术人才300人。做强茶业供应“大循环”。依托“莲花山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契机,汇聚龙头企业筹建莲花山茶省级产业园区,开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新模式。目前,全镇茶园种植面积12000亩,年产值超2.5亿元,建成茶坊48间和茶叶产业展示厅1座,注册“银瓶萃芽”等商标56个,申请省级资金5000万元。
海丰县深入落实市委“5+2”农村综合改革和“三块地”改革政策,探索从“康氧”到“康养”产旅融合创新路,盘活农业改革“资源带”。海城镇努力探索实施农村电商“115N”模式,成功开发全市首个镇级农村电商平台。截至目前,盘活闲置土地2180亩,切实把农业现代化改革推向末梢。建好乡村生态“康养带”。打造全长20.5公里的“生态康养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康养”为主题抓好乡村生态产业集群式发展。“莲花村生态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莲花村获评2021年度“广东十大美丽乡村”。打造乡村发展“振兴带”。以片区5个主体村为节点串联26处景区景点,充分融入海陆丰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元素,构建集观光旅游、生态体验、住宿餐饮、购物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生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