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玉琴
时节走到八月,立秋了。立秋最明显的变化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后雨天的日子多起来,人的情绪也就容易被带入雨中惆怅起来。都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秋天就像人的年龄分水岭一样,走到中年,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脚底却有踩空的感觉,心事一重重。此时窗外下着瓢泼大雨,雨水哗啦啦地打在雕花窗玻璃上,乌云压顶,电闪雷鸣。我听着雨声,端坐在一张椅子上,喝着一壶菊花茶,一个人冥想。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一个人,李商隐。想到他在这样的雨天写下的一首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封家书,在这象征着家书一样的诗里,我咀嚼着他写下的每一个字,慢慢地在茶水的氤氲里,我品味到了思念的惆怅,漂泊的孤独,羁旅的寂寞。于是这茶水就喝不下去了,也不想再续上新的温水,任它凉薄下去。在我的心底,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情到深处,会情转薄的。
李商隐是一个落魄的才子,他的凄凉身世就如这秋天里的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据史料记载,李商隐三岁的时候,大唐元和十一年,随父亲到浙江生活过。因为当时父亲是朝廷命官,在浙江上任,所以他被父母带到浙江。这段时期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江浙多富裕,又绕膝在父母身旁,享受到完整的家庭父母之宠爱,衣食无忧。只是这样的幸福时光很短暂,人生意外和明天,没有人知道哪个会先来。父亲不幸在任上病逝,就像这雨天里的天空划下的一道闪电一样,猝不及防的就让击中的人痛不欲生。十岁那年,父亲就走了。父亲走后,失去靠山,他和母亲只好收拾行李回乡,到老宅上去过清苦的生活。因为他是家中长子,所以过早的就背负了撑持门户的责任。他在父亲过世后回到家乡,曾师从于自己的一个堂叔长辈,跟着他念书,学习了大概六年的时间。由于他聪慧,领悟能力强,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名闻乡里的一个才子了,他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书法和文采俱佳,尤其擅长古文,受到当时的乡儒文坛推崇。一手好字加上文采飞扬,他可以为人抄书换米,挣钱养家糊口了。但是大丈夫岂能久居人下,一直靠卖字抄书为生?才气过人的少年李商隐肯定不会,他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摆脱贫穷的唯一一次机会,也是他生如蝼蚁,却立鸿鹄之志的必然生命追求。然而科举考试这条路并不顺利,古代的内卷和今天的高考教育内卷并无本质的区别,拼的都是实力和人脉资源的双重标配。
唐朝大和三年,李商隐一家移居洛阳,在洛阳繁华的都市,李商隐结识了当时的文坛前辈白居易和令狐楚两个人。他们是他的贵人,都很欣赏他。尤其是令狐楚,很欣赏李商隐的文采,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陪他的儿子令狐绹一起读书,交流学习心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令狐楚是李商隐的伯乐,他是一个不但不欺少年穷的好人,还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个身世坎坷的书生。这让移居他乡的李商隐倍感温暖,有种他乡遇知音的感觉。令狐楚对李商隐的帮助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学问上,他亲自教李商隐骈俪章奏之学,也就是对偶的句子;二是出资钱财帮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进京去赶考。然而初次进京赶考,李商隐的赶考之路并不顺利。应试失败了,不同的是,他的同学令狐绹应试成功了。可是应试的失败并没有让李商隐反省自己的失败原因,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大唐已经衰落,并非贞观之治的清明之风仍在,而是科举黑暗,营私舞弊横行的年代。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令狐绹因为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很顺利的就考试通过了。科举考试的屡次失败,让心高气傲的李商隐渐渐开始对科举制度感到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僚》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在当时,也有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为了自己的仕途有望,不得不放下自尊和面子,去刻意结交一些官场中的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以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一个低调的人,好朋友令狐绹考中进士后,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绹寄予期望是不大可能的。从李商隐在开元年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不满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压力的后果。
开成二年,李商隐经令狐楚的举荐,考中进士,但并没有得到官职。同年,令狐楚就死于任上,李商隐作为他提携的门下弟子,于年底随其灵柩回长安。开成三年,李商隐应博学宏辞科,考官本已经录取,但复审时又被除名,落选后北上甘肃,入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受到王茂元的信任,不久同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结婚了。那个时候,唐朝上层统治阶级中,以牛增儒和李德裕为代表的牛李两党争夺权力的斗争异常激烈,李商隐先是受到牛党恩师令狐楚的举荐,后又投效李党和王茂元结亲,做了翁婿,虽然他自己对党争不抱任何偏见,但是仍然受到党争牵连。有人指责他背弃恩主令狐楚,给他使绊子。会昌三年,岳父王茂元去世,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自己的女婿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得原本就受党争牵连的他在官场上更加的艰难。
李商隐的妻子王晏媄是一个贤良端淑的女子,婚后和李商隐十分恩爱。李商隐娶她的这一年,他二十五岁,新娘只有十五岁,是娇妻配如意郎,才子佳人,琴瑟和鸣。但遗憾的是,由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婚后的十三年里,夫妻之间一直是聚少离多,两地分居,只能靠鸿雁传书,互诉情肠,彼此宽慰。李商隐一生写过无数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但是唯独这一首《夜雨寄北》我最不忍读。《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赴蜀地做官时所作,北指长安,是妻子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巴山下了一夜的瓢泼大雨,滴滴答答,涨满了秋池。而此时此刻,离人心上苦缠绵,诗人却在异乡陷入了无限孤独和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惆怅中。这雨一夜敲打在心上,是惆怅的,是凄凉声,是鸳鸯弦,雨丝和情思,相思,愁绪万千缠绕在一起。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谁解其中味?谁能入眠?羁旅本就孤独,仕途本就坎坷,身世飘零,离别又伤感,这一夜的秋雨嚼在诗词中,吟诵在他的心头,融入了他生命中的所有荒凉之感,从古典美的语言韵律里流淌出来,教人读出无奈,感同深受。
秋雨潇潇,曲终人已远。再见,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