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益君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是唐代刘言史的《立秋》,描绘了一幅夏去秋来的的新秋景象:从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消去,秋风阵阵而起。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作响,是秋天的声音。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所谓落叶知秋。古人对于立秋似乎特别钟爱,留下了许许多多精妙的“立秋诗”。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唐朝齐己的《新秋》,道出了立秋时节的特色,立秋到了,早起看晨露、朝霞,感觉有点冷意,傍晚看云层遮盖山峰,景色更加奇美;田垄上禾稼已经半熟,田野远处绿草显出微微衰枯之意;还好有清朗皎洁的秋辉。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唐代孟浩然的《初秋》,道出了一夜新凉快意: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代刘翰的《立秋》,更是把立秋的夜晚描绘到极致。夜色转凉,出窝不久的乌鸦好像已经耐不住寒意,啼叫着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寂静下来,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搧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只见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
唐朝司空曙的《立秋日》写的却是另一种新秋景象:“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萧条的秋天从此开始,莲花虽盛也有了凋谢的气象,柳叶虽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风雨减少只留下清风徐徐;卷起珠帘,凉风暗度;偶尔运扇,暑气渐无;青草静默,燕子翻飞天空;河水澄净,鱼儿时时露头。
林中的立秋是对一只秋蝉的依恋。宋代杨万里的《初秋行圃》:“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
池上的立秋是心生凉意的发问。唐代白居易的《池上早秋》:“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池子里的荷叶绿的参差不齐、深深浅浅、快要变黄,新秋里水涨满了池子,北槛的早晨凉意绵绵,傍晚残照却洒落东篱,蝉声在秋季里似乎也懒了,风也干干的,池边的柳树的绿意也已衰,过了二十岁何必再想着悲愁的事呢。
船上的立秋是美好的期盼。清代施闰章的《舟中立秋》:“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临近老年最怕萧瑟衰败的秋日,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只能用文章表达对时事的担忧,两广的军粮储备也让人发愁。倚在船边望向西边的农田,想到已经连续多年饥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禅寺的立秋是月朗风清。唐代任翻的《宿巾子山禅寺》:“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初秋的山峰入夜已带着寒意,栖息在松树上的仙鹤微微一动枝头的露水便滴滴哒哒落打在衣服上。前面山峰的倒影映在江面上,一片翠绿之中隐隐约约看到一个老僧的身影轻轻的推开了竹门。
描写西湖的立秋别有一番情趣:“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宋代高观国的《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给人的是一种安逸和宁静:不愿将船儿停靠在楼边,咱们诗酒载船,去水上风烟之中,飞溅的浪花看上去好像飞起的白鹭,出水莲花透着红晕好像红颜。醉梦半醒中,诗客仙人。希望那临近立秋日的落叶不要惊动了鸣蝉,白云乡里的温柔离我们尚远,先来结得这清凉世界的缘分。
立秋日即使游兴也是凄美的伤感,唐代白居易的《立秋日登乐游园》:“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一个人在曲江游玩,走在上面自言自语,只是由于非常伤感,只好骑着马缓缓地来到乐游原。秋风瑟瑟,还有一些凉意,这些风吹着我的白头发,以及花白的两鬓,谁让现在已经是秋天,这让人更为伤感。
立秋的景色让人思亲念旧,唐代韦应物的《新秋夜寄诸弟》:“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还有许多立秋时节触景伤怀的佳句,读来心生共鸣。“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唐朝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感慨的是身外万事都已成空,在镜中看到生涯茫茫无果,只有斑白的两鬓,还要面对明日秋风,禁不住黯然神伤。“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朝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人于秋风上驰骋诗思,却又深刻地叙出了羁旅思乡的弦外之音。“下马柳荫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坪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睛。”唐朝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说的是立秋之日,诗人骑马出郊,在江堤上龋龋独行。这时候诗人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朋友,思念之情油然而起。
宋词里的立秋唯美动人。宋代刘辰翁的《西江月·新秋写兴》:“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夜,处处可见着新装的人们,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不经意间感觉新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再有宋代张辑的《月上瓜洲·寓乌夜啼南徐多景楼作》,立秋的伤感跃然纸面:“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江头新秋,又带来几多新愁。塞草连天,神州何处?古今多少英雄泪,都随江水东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渔竿。感时伤事,不尽欲言。还有宋代王琪《望江南·江南月》,是秋到江南的别样愁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箜篌。”吟哦着古典里的佳句,我看到一叶梧桐正从远古的唐诗宋词里飘来,一丝凉意飘然入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