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村村前广场
新山村红色文化馆
温厝村茶艺文化街
温厝村村道
走进附城镇新山村,青山环绕,整齐有序的房屋与田园相映成趣,村前景观池鱼翔浅底,波光粼粼,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海丰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示范带“八大美丽”建设要求,立足独特丰富的红色资源、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地处融湾前沿等禀赋优势,高标准建设了“湾区红色文化体验示范带”和“湾区生态康养休闲示范带”,以点带面、以片示范,特别是附城镇新山村、海城镇温厝村、城东镇赤山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的形成,更是为推动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开启了引擎。
赤山村: 一方沃土绿色崛起
踏进海丰县城东镇赤山村,修缮一新的红色建筑仿佛在述说厚重的红色记忆,现代气派的农村新居展现着生机勃发的新景象。这里,曾是彭湃同志发起海丰农民运动的热土,因彭湃“足迹先登”在这里搞农运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成为海丰县一处具有丰富红色资源和特殊意义的红色村庄。
过去,赤山人都以务农为主业,耕种结构单一,经济收入微薄。在红色精神的驱动下,赤山村加强党建引领,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赤山村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特色经济,依托“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以点带线,以线辐面。黎秋怀就是带头种田致富的党员“先行者”,他通过赤山三铺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上番石榴、甘蕃、水稻等当地名优特色农作物。在党建引领下,大家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返村就业,有的开垦撂荒地自种作物,有的做起果场帮工、碾米师傅以及农产品的运装工等。村民重拾农业老本行,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短短几年时间,该村番石榴种植面积从几十亩到现在的200多亩,甘蕃种植面积从300亩增加到上千亩,全村种植水稻的面积也达到了1800多亩,且在冬收后,稻田又被利用起来种植冬令蔬菜,促使农业效益最大化。
番石榴系赤山特产,甜、脆、无渣,广受青睐,近几年,经土地改良,一举打响了“赤山红”品牌。年亩产量也从原来的2000多斤,增至现在的4000多斤,收获更是可观,每亩年收入达7000-8000元。
此外,赤山的大米、甘薯等产品也十分抢手,特别是当地自家手制的“薯粉”,其色鲜白、粒均微、味纯甜,供不应求,熟客都得提前预订抢购。农户种植甘薯每亩可增加收入4000多元。在发展农业产业中,当地村民都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年收入达10多万、20多万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年收入高达50多万。现在的村民,建新房、买新车,村里洋溢着一派兴旺发达奔康致富的农家新气象。
新山村: “红绿”融合 “三产”并进
在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海丰县新山村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被省定红色村、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注重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开发,充分发挥“红色名片”作用,着力做好做实“红色+”文章。目前,新山共拥有农会旧址(义平社)、老灰町(农军训练场)等多处革命遗址和烈士故居等红色遗址,挖掘吕培其一门七英烈、吕乃荣父子三烈士等广为传颂的壮烈事迹。该村先后修缮了农会旧址(义平社)、赤卫队部旧址等红色历史旧址,建成一座两层、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新山红色文化馆;串连起吕祖怡故居、吕焕量故居、农军井和农军赤卫队队部旧址等多处革命遗址和烈士故居,建成长达近1公里的红色文化街;以彭湃烈士宣传发动革命时的宣讲地“大榕树”为中心,建成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红色广场;建设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大手笔打造红色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保护红色资源为前提的基础上,新山村注重红色资源开发,结合市场需求,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民宿、农家庄、观光农业和特色商铺,完善红色旅游配套服务,最大限度释放红色产业经济效应。同时利用本村戏曲、麒麟舞、武术等民俗文化资源,举办海丰民乐演奏、咸茶会等文化活动,促进红色旅游、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等有机融合,打造集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平台。
“绿色发展”是新山村加速产业化高效发展的引擎。围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旅游土特产营销的产业融合发展目标,新山村通过推进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形成生产营销相互促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良好格局。同时,成立海丰县新山实业有限公司,与广东中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特约加工厂,由新山实业有限公司统一向村民收购油占米,授权广东中荣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精深加工、产品包装,再由新山实业公司组织销售,在35家商铺设立油占米销售专柜,进行重点销售推广。此外,还开拓网红带货直播等线上销售方式,助推品牌效应和销售效益双提升,促使特色农产品成为“网红新贵”。目前,新山油占米特约加工厂加工年产值190万元,油占米产业年产值达2410万元。
新山村以“红+绿”促三产融合,充分依托新山村丰富的红色旅游产业优势,加大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培育发展力度,以红色旅游产业引领带动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延伸一二三产业条。全村现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52家。其中,精品民宿7间;农家乐饭店10间;各类商铺35家,村民年均收入从2016年8600元增加到2021年26800元。
温厝村: 擦亮生态底色 打造秀美乡村
温厝村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聚焦建成“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的美丽愿景,奋力当好“一线生产队长”。
重笔浓墨擦亮生态底色,是该村实施乡村振兴的又一妙招。为此,该村积极对接上级党委政府,成为“大湾区生态康养休闲景观示范带”中心区域,全面保护古树公园、基本农田、茶园茶垄等绿色生态,盘活做强温泉度假、寺庙文化、农家乐等特色资源,全面凸显示范带“生态康养”核心理念。
该村精心建好网红景点,做好景区景点建设,带领村民完成清表平整、管道调整、土地协调等基础性工作。其中,观茶鸟巢、茶韵广场等景点成为“网红地”和“打卡点”。该村于2021年底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初获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为打造宜居环境,该村高效率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座,铺设雨污分流管网13公里,安置垃圾收集箱30个,新建公共厕所6座,完成15公里农村公路100%硬底化,新建一批景区小卖铺和生态驿站,加强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对全村200余座农房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精心打造公园、花园、菜园、果园等“四小园”27 处。
■ 曾国明 林彩红 吴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