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2/7/pc202207044d6fdf2bc9b74c6fb8c0ad657e1e7e57e01.jpg
● 林小明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2021年6月8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海丰县宣传部、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2-07/02/001627.html

等待处理…

乐为家国山水留墨语

——小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马文西

2022年07月02日  浏览量:144

● 林小明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2021年6月8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海丰县宣传部、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海丰县博物馆、文化馆、美术协会承办的海丰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马若愚先生师生作品展《桃李芳华》画展上,我见到了正在迎接参观画展的嘉宾们,只见温文尔雅、气宇轩昂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长期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中国画导师的马文西先生。

家风熏陶 理想启航

出生于海丰书香门第的马文西,自幼就受到家族遗风的熏陶,艺术元素早早就植入他的细胞,其祖父马铁早年入读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曾任海丰县县立小学校长、 海丰县立中学校长等职,为海丰文化、艺术教育发展起到极有成效的作用。其治学业绩受到其时省教育厅领导的首肯,得到省教有厅拨来多种教育设备的支持。其外祖父李波,为岭南面家高奇峰入室弟子。1922年夏天彭湃在海丰赤山约发动农民组织农会时,授意李波创作了一幅宣传面,画面上一位右手撑着锄头,胸前挂着孩子、身上背着母亲的农民、上面骑压着地主军阀而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形象地揭示了当时农民层层受压迫、受剥削的惨状,为彭湃到农民中传播革命火种起到了宣传作用。如果说,祖父、外祖父热爱艺术的言行,早就在马文西的心里投影,催生他走上艺术生涯的向往和热情;那么,其父亲马若愚,则是引导他踏上求真求美的导航人。

曾任职海丰县文化馆副馆长的马若愚,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时期就在广州初阳美术学院接受美术专业教育,其手下的作品既写实又写意,很受欢迎。童年的马文西,有时依偎在母亲的怀胞中看父亲专心作画,有时站在父亲的背后观他放纵画笔。在父亲挥笔作画的日子中走过一天又一天,他从父亲不断作画的身影中摄取了生机;从父亲手下塑造的艺术形象中汲取了营养;从父亲的绘画语言中倾听到艺术的真谛。进入青年时期的马文西,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通过画笔流露出了他对艺术的激越情绪。由于80后的人不能理解的原因,马文西曾在家乡谢道山下的田野上挥汗如雨,曾到莲花山中的白水榭砍柴割草,那时的他虽然没有带上画夹、画笔、速写本,但他白天用心默写了山水的抒情,晚上却枕着乡土的烟云暮气入睡;他又承蒙有绘画才能,在不到二十岁时,被安排到海丰县工艺厂工作而又当上工艺厂设计室主任。在二十岁时还创办了海丰第二工艺厂,招收300多位工人。他利用在工艺厂工作的平台,设计了一批又一批金木雕、 漆器、贝雕、麦杆雕等民间工艺品,在广交会上大受欧美客商青睐,还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积淀。他也因“家庭出身”,虽两度“金榜题名”,却被取消了被美术学院录取的资格,但他矢志不移,不改初衷,依然再次报考美院。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广州美院国画系独具慧眼,破格录取他,圆了他的美院梦。

艺海追梦 放飞理想

如果说家族遗风使马文西先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美院的学习则点燃了他思维的火花,激发了他在对艺才术创新的灵感。大学期间,他一方面在授课教授、老师言语中追求到绘画的精髓,学习到造型技艺,一方面追随教授、 老师的创意观念,关注画学文思的理念研究,承接上代国粹文化,力求文、史、哲通融,提高自己的艺术品味,萌生了在艺术天空中“独步世界”的意念。当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广州美术学院时就被留校任助教。从美院学生到美院老师,他不但以自己极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受到美院及系领导的赏识,还赢得了美术界老一辈和年轻学生的交口称赞和倾慕,成了广东美术界“明星级”人物。正当人们对他在美院发展寄于厚望之时,他别离妻子,留学日本著名学府筑波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七年后,他落籍香港,任港人日报社副总编辑,释放了自己的才能。新世纪的2000年,他又回到母校当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长期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中国画导师,驰骋于美院教坛,既从事教书育人的事业,又以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具有色彩美与写意性结合,展现他独特观察力、鲜明感染力的重彩文人画。

记得曾有媒体认为马文西负笈日本,如一颗划过中国画坛上空的流星。但笔者认为,不管留校任教,还是负笈日本;不管落籍香港,还是回归母校,都是马文西为了追梦,是“一位在迷局中的清醒者”明智的选择,是他在追梦之旅中留给我们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足迹。

马文西先生美术作品有工笔画、重彩、大写意花鸟、写生山水及随意式小品,从这些作品中,人们不难发现他让传统和时尚融合在一起, 让传统文化的领悟及西方绘画的领会贯串在一起,让水墨画的笔意和写实的风格联系在一起,使作品既质朴单纯、凝重实在;既简洁概括、又不失饱满沉稳,散发出重彩文人写意画的魅力。面对着马文西的美术作品,我们感到一种在宁静栖居之后释放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展读马文西美术作品,一种灿烂的诗思和古意出现在视野里,他用笔讲究风骨、用色排布构图的作品,虽然有的是适合书斋案头观赏的小品,但也同样令人释然陶醉。透过马文西创作的美术作品,不管是在美院读书的,还是在美院教书的,不管在日本留学的,还是在香港供职的,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绘画世界中,自始至终恪守“木讷严谨、志存高远”的古训,体现了他将传统水墨画与当代性、学问底气与绘画语言最佳契合点的思想境界。他虽然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学生时代就已露出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才华,从八十年代开始其创作的作品就分别人选广东省青年画展、全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展、全国前进中青年美术展、广东省黄金时代展、第六届全国美展、亚洲现代美术展、广东省青年画家十人展、亚尔及尔世界文化荟萃展等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但他总是寻求自我超越,注重知识更新,扩展艺术视野,形成了一定的工笔重彩面风,他不仅将现代岩彩的美学观念融入到中国文人写意中,也将书法用笔水到渠成融入到其绘画用笔的节奏中。

笔下抒情 咏唱故乡

作为从红土地走出去的马文西先生,谙熟一方水士养 一方人的道理。他认为,一位画家的手下描绘对故乡山河的深情依恋,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更是使自己的艺术不断创新的能量,他曾说:“家乡的妈祖庙里的很多饰物,如瓷画、金木雕等造型很有趣,小时候印入脑海的艺术造型蛮大的,大学时期,我就一直尝试着用文人画的笔墨趣味表现这种心中的‘造物’,并试着在中国画领域另劈一种途径, 以期在自己的绘画里面创作出一种中国画历史没有的独特的图案。”可见,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早就在他心中定格了。面对着马文西透过时光隧道创作的“谢渡山”“白水榭”“南门湖”等画幅,我们不难看到,这几幅画都是他在记忆中提取的家乡难忘的影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离开家乡,到今天几十多年屈指可算,然而,在他忆写的作品中,故乡虽然没有回肠荡气的极致,虽然没有深沉感喟的气势,但也令人触摸到其中的灵魂,使我们在面对笔墨中的谢渡山、白水榭、南门湖的瞬间浮动起种种感念、怀想、宁静,倾注了不舍与追忆,眷恋与向往,领悟到了隐藏在记忆角落的爱和痛。

而欣赏他用文人画画的鱼系列,不禁令人眼前一亮。一幅幅尺寸不大的《高刀鱼图》《龙舌鱼图》《山魔鱼图》《毛龟鱼图》《金古鱼图》《蓝虎鱼图》……仿佛是置于我们面前一席散发着海洋芳香的鱼筵。在创作这些鱼系列时,马文西先生说:“我的家乡在海丰县的红海湾,小时候经常在海里玩要。那时候在海边见过很多各式各样的鱼,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次在海边见到一个老人的拐杖上刻者很多的鱼,从那时开始,那些鱼的形象就印入了脑海,加之我从小就喜欢绘画,一直想着要画自己的鱼。”透过这些鱼的形象,我们不仅闻到大海的气息,还捕捉到一-位大海儿子在宁静中潜藏喧腾的心跳。

马文西先生不但用笔记住了遥远天空下的家乡,还用心关注着家乡,2014年初春,为了资助家乡贫困学生圆大学梦,他拿出作品《观海图》参加彭湃中学(海丰中学)广州校友会举办的“集艺善行”拍卖会,2012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海丰县宣传部新春期间在海丰和广州举办《海风·海丰美术作品展》,向海内外展示海丰百位画家艺术成就和海丰乡士人情,在收到大展组委会邀请书后,他第一个送来了参展作品,近几年来,他还利用担任海丰县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的平台,为家乡美术工作者、受好者传经送宝……

面对着马先生以激情与淡定、以奔放与沉稳、以传统与时尚通过笔墨折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领略着马先生透过色彩的语言、运用现代色彩的美学观念、以视觉的形式表达对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回忆着马先生在亢奋与宁静、执着与肆意、挥洒与率意中通过宣纸诠释精气神,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文人画在当代艺术交流与碰撞中焕发了新的光彩。驻足在马先生那些为我们带来灿烂诗情和艺术神韵的作品,我们为马先生在作品中传递的精深造诣和文化内涵,解读了他在艺术之路的心血历程而自豪。

上篇:没有了
下篇:幸 福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