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明文
张永叔父,他与家父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我亲身经历了“十年浩劫”中,在那峥嵘岁月,叔父带领大竹园群众,克服困难、战天斗地、团结战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留下了一段段佳话,虽然已经半个世纪了,依然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一村之长
张永,现年79岁,中共党员,原海丰县赤石公社大安大队大竹园生产队队长。回顾几十年前的经历,使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我懂事起,叔父是赤石公社大安大队大竹园生产队长,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以公有制为主体,农田、庄稼、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都是国有的,农民只有少量的自留地,以及养殖一些家禽,以补贴家用。
在那个时代,如何提高社员的分红,是摆在生产队长面前的首要难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使他陷入深深的沉思。一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叔父作为领头羊,生产队的重活、脏活、累活,他总是记在心头,冲锋在前,起早摸黑,每天早晨,总是扛起农具,带领社员走向农田,开启一天的工作。既然队长都如此卖力了,社员哪还有敢偷懒的?因此社员们劲往一处使。二是定公分从实际出发。当时的大竹园村,全村只有100多号人,劳动力也不充裕,于是队长根据社员的实际,把工作积极者、身体健康的男人,定为一级劳力,家庭妇女、体质较差的社员定为二级劳力,通过划分,大大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力。
团结就是力量
古语云:家和万事兴、团结就是力量。
大竹园生产队,100多口人,就像一个大家庭,要把生产搞上去,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团结显得相当的重要。
当时,全村的张、赖两姓为主,还有普宁的移民、汕头知识青年、潮安老农等。张姓是世居,以及上田心生产队,也是很多张氏的;而赖姓据说是惠东多祝移民而来,邻村的埔顶、鸡龙山、新坡头也有很多姓赖的;而大竹园赖氏以木添、火艳、继生等为骨干力量。总之大竹园,就是一个大染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况且,张、赖两姓历史上就出现隔阂,然而冤家宜解不宜结,叔父以大局为重,深入赖姓之中,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使他们慢慢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逐步地接受了叔父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叔父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创下多个“第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竹园生产队在叔父的带领下,生产能力、生活水平等得到极大的改善,成为大安大队20多个村中,分红最高的生产队,每当提起当年的情形,许多人都念念不忘。
一是分红最高。由于大竹园生产队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公余粮征收任务,成为的当时分红最多的生产队,使人无不羡慕,以大竹园人为荣。
二是最早拥有拖拉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不要说摩托车,就是家里拥有一辆自行车,就是天大的成就,何况当时村里有了一部新会生产的手扶拖拉机,那可是次爆炸性新闻,自村里有了拖拉机后全大队奔走相告,纷纷来该村参观这稀罕物。赖火艳是幸运儿,成为第一任司机,能当上首任拖拉机手,那可是风光无限,不但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全村人民的面子,赖火艳后来娶了普宁移民杨氏,赖火艳的后代至今还在大竹园居住。
三是每季度放一次电影。当时文化生活比较贫乏,除了我们家订有一份《南方日报》之外,看电影成为最奢侈的享受了。大竹园由于分红高,生产队有盈余,因此每个季度,则请公社电影队到村里放一部电影,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每次放电影,都吸引邻村的群众前来观赏。而电影的内容,主要是《地雷战》《地道战》《侦察兵》《渡江侦察记》《红灯记》《龙江颂》《奇袭》等等,以上影片,我都看过好几次,至今仍清晰记得其中的片段。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到湖安看电影,父母为了回家后不用饿肚,出发前,特意煮了一锅粥,看完电影做宵夜。
四是大聚餐。连续好几年的岁末,是全生产队最高兴、最热闹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村里杀鸡杀猪,大摆宴席,邀请大队干部、邻村的代表来出席,而全村的男女老幼,当晚美美的吃上一顿大餐。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能够吃上一顿鱼、肉,那可是比登天还难,何况又是免费供应,别提有多兴奋,而隔壁的村民,也只有嫉妒的份了。当然,为了迎接这一特殊的日子,村干部组织大家进行大扫除,将村道、文化室,公厕等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尊贵的客人。
五是助人为乐。龙新队是由普宁移民而来的,大部分皆为杨姓,由于该村的田多为山地,且耕种的时间不长,造成粮食产量偏低,从而使该村群众陷入困境。叔父得悉这一实情后,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马上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对他们施以援手,于是帮助他们缴纳了几十担余粮的任务。每当提起此事,一些老人仍感激不已。
颐养天年
俗话说善有善报。
叔父年轻时代,带领全生产队的群众,改变了村里的面貌,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由于成绩显著,该生产队连续多年被县、公社评为“先进生产队”,这是组织对其多年来成绩的肯定。同时他也受到了组织的重用,不但到大队任职,之后又被派到大安小学当人民教师。
叔父不但把生产队的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是个大孝子。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伯公、伯婆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两老对唯一的儿子,要求甚严,且对儿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但是嫌其在分红问题上,没有对张姓人家进行倾斜。对于受党多年教育的共产党员,叔父心里明白,那是万万不能的事情,若不把一碗水端平,如何服人心,因此他苦口婆心,做双亲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取得支持消除误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具有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他光荣地获得纪念章,这不但是他个人荣誉,也是全家人的荣誉,必将激励子孙后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
正是由于叔父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使子女们都自主创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不俗的业绩。改革开放后,叔父全家乔迁珠海香洲金鼎居住,开启人生的又一春天,他带领全家承包农田,大力种植经济作物取得一定的成绩。其子女有的从事经商、服务业和运输业。尤其是其二公子志雄,成立了珠海市粤隆运输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打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十年来,志雄先生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生活,捐资承办了“汕尾市粤隆杯硬笔书法大赛”,挖掘了一大批书法人才,在书法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受到时任汕尾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邱锦鸿,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刘胄人、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庆绿的高度评价;在赤石镇举行“到人民中去——赤石镇2019年迎新春送春联公益活动”;2022年春又举办了“办实事 迎新春 送春联 赤石镇大安村壬寅挥春活动”,公益活动受到原赤石镇委书记林春生(现任小漠镇委书记)和黎宜通的高度评价,两位书记表示:“非常感谢乡贤张志雄先生,热爱家乡,心系赤石的善举,希望他多回来看看,回赤石投资兴业,使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如今叔父已到了古稀之年,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衷心祝愿他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