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日兴河
昔日污浊的日兴河整治后水清岸绿、3000多亩长满荒草的撂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地,老旧镇区车辆乱停乱放的乱象不见了,大山深处的村民靠种绿茶甩掉了穷帽……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海丰县公平镇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构建“田字型”格局,健全完善党政、村(社区)、村(居)民三方联动机制,致力打造党建引领“升级版”,有效地激发了治理效能、治理内涵的澎湃动力。
昔日“臭水沟” 今朝“景观河”
党建引领的归宿点就是让基层群众幸福指数有所提升。公平日兴河是黄江支流之一,也是公平镇的“母亲河”,过去曾经水质污浊、臭气熏人,影响着黄江河流域的水质和居民生活,这成了当地百姓的“揪心事”。公平镇党委、政府心系群众急难愁盼,汇群智、聚众力,发起日兴河“水质消劣”攻坚战。镇委书记亲自担任整治日兴河污染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其他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村(社区)负责人任成员,明确分工、挂图作战。在全面排查日兴河及其支流的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涉水企业及生活面源截污管理情况的基础上,铁腕出击、有力整治。镇村(社区)两级联动,无间隙巡查管控,对3家重点排污企业昼夜巡查;对非法养殖场和非法鱼塘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形成高压严打态势。截至目前,已拆除非法养殖场8家,违规占用河道建筑一栋,查处生态环境案件2宗,移交线索1宗。同时,该镇聚焦群众关注的“堵点”,综合施策。启动清淤治理工程,全面修复环境生态,邀请北京市政工程设计院对全镇镇区雨污分流管网进行全方位检测,制定了《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布局日兴河流域雨污分流,减少汛期降雨时雨污混合对河流的污染,保证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及断面水质稳定。另外,启动日兴河截污处理工程,在河道末端新建一座泵房,引流能力为1万立方米/每天。日兴河水预先收集至泵房集中处理,然后再将污水引流至公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此基础上,推行疏通与指导并举的方法,一方面启动“引水入城”项目,将高沙河水引入日兴河作为生态补水,改善日兴河水质;另一方面督促重点排污企业整改排污管道,引导其在排污管道终端安装污水监测设备,对排污管道进行实时数字监测。该镇还多方协调,化解历史纠纷,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目前该镇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量约2万吨。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整治后的日兴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鱼翔浅底。越来越多的群众每有闲暇总喜欢来到日兴河沿岸,或休闲散步,或驻足观景。如今的日兴河一改往日杂草丛生、臭气刺鼻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图景。
土地改革“增活力” 撂荒耕地“变良田”
土地综合改革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该镇以“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优化布局、尊重民意”为主基调,主动作为、破解难题,探索出了以平二、平新、后山村等水源和土壤条件好、集中连片度高、适宜规模化种植为试点推进垦造水田建设的模式,打造了土地综合改革的“公平样板”。
该镇全面摸清现有土地使用、库存、丢荒情况,确定了全镇8500亩撂荒耕地的总体基数。同时分析各地块地理区位和农业复种条件后,选择平二、平新、后山三个耕作条件好的地块,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垦造水田建设。
面对相关村外出人员多、适龄劳动力短缺、村情复杂且连年气候干旱、降水量同比降低60%等不利因素,公平镇党政在动员镇村干部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平二、平新、后山三村百余名党员在村支部书记、驻队干部的带领下,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唠家常、聊困难,摸清土地利用率不高、农作物产量低等突出问题的诱因,把拆旧复垦、垦造水田项目建设计划、拆迁补偿方案讲细讲透,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针对少数只顾自身利益、对项目实施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党员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有的村干部还带头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支持垦造水田。村民被他们的“诚心”和行动感动了,纷纷转变了观念,转而心悦诚服支持垦造水田。
目前,全县规模最大的改造地块之一的平二、平新村1443亩的垦造水田项目在快马加鞭推进中;后山村1800余亩土地已完成了勘测等前期工作。同时,全力推动折旧复垦面积近300亩,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3000余亩,通过推广“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土地经营模式,完成土转流转面积2200多亩,赤坭生态种养、白山村麻鸭养殖循环农业等富民产业陆续落地,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较好地为群众致富、村集体增收搭建了一条“桥梁”。
“头雁”领着干 踏上“致富路”
在海丰县北部西坑地区,五指嶂山背靠莲花山脉,海拔高700多米,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生机盎然。
400多年前,西坑人就有耕山种茶的传统。公元1854年(咸丰四年)时任海丰县令的梁凤飞曾写下西坑记“不居海而居山,田种谷、山种茶……”诗句,可见当时西坑本山茶的知名度。2008年,自幼长在五指嶂山下、原本在外发展事业的高联村村民黄晋祥,为传承先辈留下来的西坑本山茶,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毅然选择回乡创业。
五嶂山海拔高,要开发茶园,必须先修通环山公路,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地势的陡峭使得水泥等建筑材料难以运上山。面对这一难题,黄晋祥亲自驾驶水泥车,以倒退车的方式,把建筑材料一点点运上去,最终修通了高山茶园基地8.5公里的水泥硬底环山公路化。
为保持原生态的种植环境,黄晋祥坚持不施用任何农药,因地制宜种植原有的品种水仙一号绿茶,他还在茶园周边种植灌木,让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灌木香气,这样产出来的茶叶唇齿留香,口感清新。
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和拼搏,黄晋祥开发种植了纯天然的万亩茶园,搭建了厂房和制作工棚3000多平方米,加上各项配套设施,总投入40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海丰县西坑“五指嶂”茶业有限公司。由于茶园种植的茶叶品质上乘,其产品在省内外大受青睐,并远销港澳台、新加坡等地区。
“个人富不是富,乡亲们都富了才是富。”作为公司当家人的黄晋祥还身兼公平镇高联村支部书记、主任,明白肩上所扛的重担:就是为家乡父老做点好事,让大家的日子尽快好起来。
缘于这一初心,茶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通过搭建平台,让当地300多农户参与西坑本山茶的种植,他不仅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而且免费传授传统制茶工艺、种植管理等技能。
在黄晋祥的带动下,高联村种茶8000多亩,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全村参与原贫困户56户236人,每户分红2000多元;全村从事茶叶种植人数150人,自2012年以来,农户创收280万元,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同时茶业公司优先聘请当地村民200多人来摘茶叶,每天付工钱200元,每年有近3个月的采茶期。
富起来的黄晋祥心怀桑梓,感恩乡亲,处处以实际行动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几年来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修桥铺路、栽花种树、改善村居环境、解决村民生活困难,累计捐助100多万元。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其公司被评为“广东省诚信企业”“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基地”“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他本人也被国家人社部、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一杯西坑茶,浓浓家乡情。黄晋祥表示,下一步将把西坑万亩茶园基地打造成集生态、休闲、观光、游玩于一体的乡村特色项目,组织更多的村民加盟发展柑桔、橙子等水果种植,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党建引领“聚合力” “五治一体”赋新能
如何创新“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牢牢掌握基层治理主动权?公平镇强化党建引领功能,积极在新兴社区、日兴社区二个试点探索“党建+机制”“党建+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用“绣花功夫”做好机制创新文章,延伸社会治理链条。
新兴社区、日兴社区在“党建+机制”上,坚持用党建引领“五治”,打造服务型社区,推进基层“德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激活“红色细胞”,引领居民强化“社区是我家的”归属感。强化基层“法治”,依托驻村干部、驻村辅警,与两委干部定期进楼栋、进家庭化解矛盾纠纷,打造“五无”社区,引导基层“自治”,力促党的组织在社区中有形、有为、有力覆盖。同时竭力做好“善治”文章,按照“横向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借助公平镇“智慧消防服务平台”,连接“三小”场所等智能烟感报警器,扎紧社区安全篱笆;创新智能慧眼、智能广播、智能消防、智能云桌面等信息化应用,实现“人防”到“技防”转变;实施“雪亮工程”,在辖区内安装视频监控,覆盖社区大街小巷,24小时监辖区卫生、治安等情况,做到卫生管理、治安防控“无死角、零盲区”,逐步实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近期,日兴社区有一独居精神病老者私自放火,智能烟感及时报警,智能云广播及时告知了附近居民,火灾迅速得到了扑灭。同时运用多形式走实群众路线,构建“共治”格局,建立社区党员干部“入网知心”“联户交心”“民情家访”等工作机制,架设党群干群“连心桥”,并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让邻里“互动”、社区“升温”、服务“升级”。去年11月,新兴社区就通过“民情家访”了解收到街口巷没有安装路灯,群众晚上出行不便的状况,该社区闻风而动,对辖区的人流、交通隐患、照明条件等详细勘查,之后,在短时间内便将52盏路灯安装完成,众多群众纷纷点赞。
■ 融媒记者 曾国明 通讯员 陈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