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矛盾有人化解,群众难点、堵点有人解决,村民办事足不出村就可“搞掂”,百姓诉求得到快速回应……近段时间来,海丰县坚持“五措并举”,以党建引领基层现代治理,以法治贯穿基层系统治理,以改革推动基层创新治理,以数字赋能基层精准治理,以网格保障基层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汕尾市委提出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民情地图”提供的数据线索,在全县施行“一村(社区)一研判”,落实包片领导牵头、村社干部共同参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机制,延伸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触角,倾力探索城乡党建和基层治理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新路径。
“一村(社区)一研判”制度,以全县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份详细、全面、科学的研判报告,作为日常开展基层工作的工具书。该制度具体由党组织书记负总责,依托驻村干部、网格员、党员、辅警等力量,在调查、走访、座谈的基础上,把村情摸清、把民意摸透,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全力解决群众诉求,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群众利益无小事,件件都是大件事。海城镇南门社区地处县城中心,户籍人口7916人,常住人口3150人。社区属老旧城区,辖区内出租屋多、闲置房较多、外来人口流动性频繁,衍生了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居民矛盾时有发生。今年来,该社区运用“一日一研判”机制,依托“书记信箱”回应群众反映的烦心事、揪心事。
接到群众调解诉求后,先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先在线上答复,再视矛盾复杂程度进行线上或者线下调解,为当事人提供了足不出户、隔空化解矛盾纠纷的便利,充分满足了群众对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需求。2021年11月28日,社区居民在“书记信箱”反映最近有个别烧烤摊晚上九点后在红场路边摆摊,产生的油烟及现场买卖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周边群众正常生活,摊贩在居民反映问题时的沟通态度非常恶劣,并与群众发生口角,社区接到反映诉求后,马上联合县城管部门一同前往处理,将流动商贩劝导离开,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书记信箱”已接到群众来信55封,解决矛盾55宗,群众满意度达100%。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大湖镇新德村是一个毗邻海滨的小山村,村民依靠种植传统的水稻、花生为生计,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由于去年来天气连续干旱,农作物面临浇灌困难的状况。鉴于此,镇、村干部召集广大村民商讨,通过集思广益,多方论证,一致决定着手投入资金对原两口荒芜的水井进行浚深、疏淤,从而解决了全村的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一日一研判”机制为深化“田字型”治理体系铸牢了根基,较好地发挥了上下贯通、内外联动、全面覆盖的基层治理网,有效地激发了党员干部为民尽责、主动作为的担当。大湖镇高螺村村内共有56处渔塭养殖合同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此案件经纪委调查处理,共处理历届干部16人,目前,针对56处渔塭养殖合同,镇已成立领导小组,通过咨询驻村律师及走访调研,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56份合同经三资平台走法律程序重新发包,以此解决此历史遗留问题。
■ 融媒记者 曾国明 吴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