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2/1/pc2022012895c7b3d92ecc4ef39db6abdc3561d48ce01.jpg
● 陈丹玉 人们都说,在乡下过年,过的是最原汁原味的年。这种原味,渗透在人们的家里家外、衣食行、甚至一颦一笑中、在万家灯火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2-01/28/001195.html

等待处理…

家乡人过年——最味的年

2022年01月28日  浏览量:1155

● 陈丹玉

人们都说,在乡下过年,过的是最原汁原味的年。这种原味,渗透在人们的家里家外、衣食行、甚至一颦一笑中、在万家灯火闪烁中。

海丰人的年味,从冬至节前就开始了。自古以来,海丰人在临近冬至节一周左右,女人们就陆陆续续开始“采囤”(即把天花板上和角落的蜘蛛网、灰尘清扫干净)。海丰俗语“采过冬,年年松,”寓意清扫干净屋子内外上下的灰尘,来年家人身体健康、赚钱顺利。以前,人们住的是瓦屋,一年下来,瓦片上、瓦缝间藏着灰尘、蜘蛛网和虫蚊尸,平时基本不管,直到冬至节前,人们才会用长柄毛扫把这些污秽轻轻扫掉。

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今天人们即使住上了明亮宽敞的楼房,天花板白净雅洁,但是人们祈求顺利平安的俗心依旧,家家户户的女人,在冬至节前依然会虔诚细致地用长柄毛扫扫净走廊内外的天花板和角落,于是,年味,在这一刻开始,一点点弥漫开来……

过完冬至节,进入腊月,家里老人或者主妇们开始忙碌。记得小时候(70年代到90年代初),冬至节后,妈妈开始囤柴草等燃料,以备蒸年糕等工程浩大的年货;奶奶则忙折纸钱、买生仪(拜各路神明的食物),必须在农历24日之前“还神恩”,因为各路神明在24日要回归天堂向玉皇大帝进行年度述职。这种腊月24日之前“还神恩”的习俗也是自古延续下来。海丰地区,面海靠山,解放前,交通不便,真是山迢水远之地,供拜各路神明是老百姓们祈求平安的心理需求、甚至可以说是精神信仰,几乎每户人家都供有“观音、地主爷、财神爷”等,各个村庄的村口都有“福寿公”供位,每个村庄流传着各自的神明故事以及建有相应的神庙;县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也有神庙,最著名的官方神是“城门爷、灵爷、高田妈和东笏妈”等。特别虔诚的人家,尤其做生意的,必须从家神、各位村神、各位官方神一一“还恩”,感谢各路神明一年四季的庇佑。这么多神,家里主拜的女人,至少要花一周时间才能完成。试想想,这么多信女们,拎着纸钱、“生仪”,有钱人家还多带一束鲜花,穿梭于各位神庙,那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小时候,帮奶奶拎东西,到现场,烟雾缭绕,看着一排排跪着念念有词的奶奶婆婆们、阿姨们,她们的那份虔诚,让我深信,海丰人来年肯定无灾无难、海丰人的年将是全世界最有滋味的年。

还完“神恩”,家家户户、各个单位,开始忙“大清洗”。此时,年味如邻家小妹的歌声,婉约中透着热烈。男女老少,撸起袖子,打水战般,庭前屋后、大街小巷、所有建筑物的里里外外,彻底冲洗个一尘不染;屋子内外,女人们开始断舍离,该扔的扔掉,该送的送出去,该洗的必须彻底洗净,总之就是要把屋子内外和生活空间狠狠扫除清洗,要把一年积聚下来的晦气、霉运来一次统统清空,要让一家人的心情、一个单位的局面来一个彻底刷新,让来年的一切重新打开界面。在这“大清洗”的时候,女人们是最累的,但是无论多疲惫,女人们都是心花怒放、轻哼歌儿,配合“大清洗”的寓意,给来年注入喜气。

过完小年,大街小巷热闹起来,年味犹如波浪般翻滚而来:写对联的一个个摊位,各种字体和着墨香,氤氲着舞起了喜庆;各间临街店铺和单位,挂满红色灯笼或红旗,红彤彤一片;超市门口,各种年货摆放艺术,街头巷尾,一堆堆红柑跟着卖红柑的人,沉浸在祥和喜悦中。买年货的你,穿梭其中,必定感觉到,来年的日子,就如此情此景,红红火火有奔头。在往年,集中的花市,让人有意买花,却也留恋着不下单,逛了一遍又一遍,年味儿,在美丽的花瓣里摇曳,也在心头上荡漾。今年,因为新冠疫情,虽然不设集中花市,但是,各个花圃和鲜花店在各自的门面摆卖,绕一圈县城,处处有鲜花,花香飘扬。

于我们五姐弟,最挥之不去的年味,一是小时候妈妈蒸甜粿(一种年糕)时,年味在炉灶里噼里啪啦。直径60cm的铜盘,盛上高约20cm的红糖糯米浆,放进大鼎里,盖上,用干柴当燃料,慢慢蒸,蒸到米浆成红砖块那样,这过程需要10个小时左右。我、大妹、大弟总是自告奋勇抢着添柴块,因为我们可以在干柴烈火的炉灶里“窑红薯和鸡蛋”,调皮捣蛋的小舅,常常跟我们“同流合污”,抓来大草鱼,涂上酱油,来个更豪气的“窑草鱼”,半个小时后掏出来,去掉鱼鳞,鱼肉那个香嫩呀,简直是人间绝味。接着蒸甜粿的余火,妈妈蒸发粿,这是非常考验主妇厨艺的活儿,粘米加低筋面粉和成浆,加入适量发酵粉,然后盛在一个个小碗里,若是粉浆稠度恰好、发酵粉恰量,蒸10几分钟,一家老小,屏息注视,翻开盖子,一鼎发粿如绽放的莲花,大家欢呼“发啦发啦”;若是粉浆过稠或者过稀,发酵粉量不够,开盖时,便是一鼎“盖头粿”,大家会发出“嘘”声,然后赶紧重来。小时候,我们小孩子却祈求第一鼎是“盖头粿”,可以爽爽吃个够,因为“盖头粿”也是一样的松软甜。二是小年之后,村里车鱼塘,年味在鱼塘里欢跃。十几亩大的鱼塘,从24日开始车水,一直车到27日。在这期间,男人们磨刀霍霍,26日杀“公猪(物质匮乏时代,为了过年有肉吃几家人共养的猪)”,分完猪肉,分塘鱼,接着,整个村子便响彻起刀与砧板的“交响乐”——剁鱼丸,同时村子里弥漫着香气四溢的“炸溜鱼”味(一般是用剁鱼丸剔出的鱼皮、鱼骨、鱼尾蘸面粉酱油炸的)。妈妈比较慷慨,第一盘起锅的鱼丸和“炸溜鱼”,让我们姐弟尝鲜解馋,剩下的,一部分留到除夕,一部分放油钵里招待拜年的远亲。那时的主妇都会偏心,把分来的猪肉,切下最漂亮的三层肉,做成透明透明的“玻璃肉”,藏着,留给男人送酒。海丰人有句俗语,“多囝饿死父”(即是多子女的父亲总是饿肚子)海丰男人一旦成家,便要担当赡养一家老小,即使自己饿死,也不让老人孩子受饿。所以主妇满怀心疼,做特色肉藏起来犒劳她那一年四季忙累的男人。今天,勤快的又想让年味儿绕梁的人家,依然会在自家蒸甜板、发粿以及剁鱼丸,想省功夫或没时间的人家,这些必备的食物,可以从菜市场或超市买回家。

海丰人形容“忙碌”时会说“无闲过三十日”,即是,一年中最忙的一天当数年三十。这一天,年味简直铺天盖地。主妇一早起来做菜粿,老人煮生仪拜家神、村神;男人忙柴火,城里的男人还得准备回村庄拜祖先的各种东西;小小孩子们,除了上蹦下跳,便是偷吃这个试试那个,大点的小孩,被奶奶妈妈差遣当帮手;早餐吃完菜粿,便开始准备下午祭拜祖先的饭菜和纸钱纸服。下午两点左右,男人带着子女,拎着五种菜三碗饭一瓶酒,到各自的祠堂,齐齐整整摆好,携子女跪拜,向历代祖宗汇报一年的成绩,告慰祖宗在天之灵,同时告知后辈,不可数典忘祖,后辈必须心怀感恩,让作古的上辈人享受一缕香火氤氲的待遇。然后,在香火飘腾中,男人们互相道着田地收成、江湖冷暖,小孩们一层层拉开鞭炮,还猜测并怂恿着谁够胆去引爆第一炮。

四点钟左右祭拜完毕,各自回到家里,开始一年中最丰盛、最和谐、最幸福的团圆饭,也从此刻开始,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允许说晦气的话。记得小时候,奶奶吃完团圆饭,趁我们还没歇筷子,就用草团狠狠搽我们的嘴巴,警戒我们年夜饭后必须讲好话、好听的话。

吃完团圆饭,小孩们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插着裤兜,去到村里的晒谷场,大家聚在一起,尤其女孩们,还互相比着谁的衣服美,晒谷场,俨然成了秀场。当然,小孩一边走秀,一边是在等着大人们派红包,但是往往只有等待,因为女人们没空出家门,她们得忙着准备年初一吃斋的蔬菜和一套全新的碗筷,男人们却就着难得的丰盛的饭菜,慢慢地喝着酒,拉着媳妇陪着,回顾过去365天的酸甜苦辣,憧憬接下来365天的子丑寅卯……

70年代到90年初,团圆饭还没结束,村子里的舞狮队的锣鼓就响起来,我们村的舞狮队带着全村人的祝福出发去全县各村庆春节,同时我们也迎来别村的舞狮队,还有唱曲班,春节,就在民间各种艺术团的巡演、在鞭炮声中完全拉开帷幕,年味儿,从家家户户的炊烟里袅袅而出,氤氲在海丰这块土地的上空。

有钱无钱,过年都得巡年(拜年)。自古至今,年初一开始,除了老人留守在家等客人,其他人都各自拎着柑橘、饼干出门拜亲访友。每年的初一、初二,县城的几条主干道几乎堵得水泄不通,警察叔叔也过年了,但是大家没有大动干戈,却是避避让让,慢慢自己疏通行进。记得2005年的初二,我去汕尾市区给姑妈拜年,10点钟回来路上,在陶河一带堵了5个小时,最后绕道可塘回到家3点多,饿得两眼冒星星。如今,四车道宽阔又美丽的海汕路,带你一路顺畅遨游海城到汕尾,背着莲花山风,迎着汕尾海风,任君纵横。若是想感受过年的超级热闹和原始年味,来海丰就没错了,你会被粤A粤B粤S粤C小车迷糊了双眼而不知身在何处;你也会被穿梭于大街小巷、车头车尾挂着N个红色礼物袋的轻型摩托车惊艳到叹为观止。

我最难忘的是,自6岁开始到13岁,我和大妹,每年初二一早起床,无论刮风下雨,天气寒暖,都必须拎着礼物去奶奶的娘家梧围村拜年,涉田间小路,再走一段海汕路,常常是到了舅公的家,即使北风呼啸,也是汗流浃背。皆是因为那时拜年每份礼物是,一块重至少1公斤的甜粿,两对发粿,两对柑橘,一块重至少0.8公斤的猪肉,奶奶3个兄弟,必须带三份这么又隆又重的礼物,有时爸爸还要多加一瓶酒给大舅公。两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拿这么重的东西,徒步七八公里,用我闺女的话说“细思极恐”。常常是到了舅公的家,舅婆看着我们姐妹俩满头大汗,就会毫不忌讳骂爸爸“积德”,但是那时候我们却没感到累,而是特别期待去给舅公拜年,可以一路玩,可以在舅公家住几天,吃跟家里不一样的东西,还有收获好多红包。闺女说,“妈妈,你们享受的是过年最原生态的喜悦。”

年初一到年初五,甚至年初六、初七,年味在小孩们的衣兜红包里、在女人们的厨香绕梁中、在男人们的觥筹交错间。海丰人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春节期间,大家都要互相请客,吃了东家吃西家,你来我往,吃喝的不是饭菜酒,是比饭菜更香比酒还浓烈的亲情友情、海丰人特有的人情味。

年味在初十开始的菜茶里、在各村庄的正月半、戏台上渐渐淡去,直到吃完梅陇的正月二十,年味便歇息了。出门的带着乡味和家人的祝愿远走他乡,留在海丰的人们,开始播撒新一年的希望。

今年,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年”的亲们,年味在记忆里吧,可以慢慢回味……

2021.02.06于海丰

上篇:没有了
下篇:随感二题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