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aifeng.wxhftv.com/Img/2022/1/202201247580155ab8e44bf490aee04ed5e2f36f.jpg
家乡大戏 创作沃土 ● 陈孝能 正月正,新囝婿,来上厅,二月二,牵牛仔,来串鼻,三月三,犁耙称扁担,四月四,高田妈祖做大戏
http://haifeng.wxhftv.com/content/2022-01/22/001178.html

等待处理…

陈孝能戏曲人物画作品选

2022年01月24日  浏览量:72

家乡大戏 创作沃土

● 陈孝能

正月正,新囝婿,来上厅,

二月二,牵牛仔,来串鼻,

三月三,犁耙称扁担,

四月四,高田妈祖做大戏

……

自古至今,海丰人爱看大戏。明朝末年随军的西秦戏行走半个中国,最后在海丰落地生根。不管如何改朝换代,历经几百年,秦腔依旧不改,依然是古朝官话的对白,而且成了“天下第一团”。还有让音乐大师、乡贤马思聪迷恋的白字戏,老老少少的海丰人都会来几句“阿咦哎”。东西南北不到2公里的小县城,却有好几个戏台。城隍庙、东笏妈祖、高田妈祖、灵爷庙,都有戏台。一个县,有近百个大大小小的剧团,是名副其实的“戏剧之乡” 。

记得童年那时,一到过年庆节,东门、北门、施厝塘、枫林塘的空地就搭戏台做大戏。一根根碗口粗的大竹杆穿来架去,熟练的工人爬上爬下,吊起一张张大布幕,三几天工夫戏台就搭好了。那时我们一班小顽童,在戏台嬉戏玩耍,模仿戏角儿率先“演出”了:三英战吕布,方世玉打雷,还有摆弄长须的包公等等。

夜幕降临,挂起吱吱响的汽灯,鼓乐一起,大戏就开始了。前面的人席地而坐,后面坐凳子,再后面就站在凳子上了,形成一个圆形的人墙。

戏台前是人山人海,城里的街道都空荡了,只剩下阵阵的锣鼓声和揪人心弦的唢呐声。在鼓乐声里,仿佛见到当年宋丞相文天祥带领抗金的宋军跑过古城的街道,一个个胸怀天下的辛亥志士走出黑漆的大门,农民大王彭湃的赤卫队员扛着梭标,手握大刀呼啸而来,在红场的大戏台前挥舞红色大旗,振撼旧中国。而马思聪、钟敬文等文人雅士则和着鼓点走向四方……

小顽童长成了飘泊外乡的游子,忽然间就到了叶落归根的季节,满地里寻找儿时的家乡。戏台还在,鼓乐依旧。这时能静下心来欣赏家乡的大戏了。

一出出戏曲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宣扬的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仁义忠勇、家国情怀。至此,我才明白家乡为何近代会涌现这么多政坛领袖、科技精英、文艺大家,是家乡的大戏淘冶了他们的情操。我感叹老一辈戏曲艺人深厚的功力,声情并茂的塑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感谢艺术前辈一代代的传承,相信家乡大戏会越唱越响。我用心绘画的这些名角名伶,只为记录家乡的大戏,借以向艺术前辈致敬,并献给我亲爱的故乡。

辛丑冬日于云岭居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海丰数字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