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亮
在我老家的乡下里,每年春节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蒸馍,儿时的人们普遍贫穷,平日里的日子都过得相对艰难,从不敢大吃大喝,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白生生的白面蒸馍。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娃娃们最喜爱过年,因为到了过年,即使家里再怎么拮据,都要做一些好吃好喝的,那时候母亲常念叨的一句话便是:“小娃过年哩,大人过难哩;年好过,月好过,日子才难过。”可我们这些碎脑娃娃才不管那些,只管自己开心热闹。
蒸年馍是一项非常隆重的事儿,说是蒸馍,实际上是蒸包子,每年蒸年馍时,母亲都要做好几种馅料,什么萝卜粉条馅、地软肉末馅、豆沙柿子馅、红糖五仁馅。除了做包子,还要用油渣做一箅子花卷,为了便于区分各种馅料的包子,在包包子时就会将不同馅料的包子分别捏成炫纹形、寿桃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便于家人根据各自的口味和嗜好来做一选择。
那时候一旦蒸年馍,就会蒸上一整天,待所有的年馍蒸完,最后还不忘要蒸几条面鱼,过去的人都穷怕了,人们过年就图个吉祥,说是鱼和余谐音,蒸了鱼,就寓意家里的粮食会年年有余,即使是大年三十吃年夜饭,也是绝对不会一扫而光,每一碟菜肴也都同样要剩余一些。奶奶是个多才多艺的农村妇女,虽然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但她不仅做得一手精湛的面塑,还会用剪刀剪出各种图案的剪纸。左邻右舍的婶娘们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遇到做面花或是剪纸方面的难肠事,就会来邀请奶奶去帮忙。凡是经过奶奶之手做出来的“艺术品”都感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因此,在我的心里,奶奶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土艺术家。
尤其是她做得面鱼栩栩如生,只见奶奶不时的变换着各种手法,一番揉搓拿捏,一条条形态各异,有鳍有尾,有眼有鳞的面鱼便形象逼真地呈现在了眼前,简直像是真鱼一般活灵活现。一般只要家里有几个娃,奶奶就会做几条面鱼,说是给每个人都蒸一个小面鱼,以免大家抢夺发生争吵。除了给我们这些娃娃们每人做一个面鱼之外,奶奶还不忘要蒸一对特大号的面鱼,用来祭拜逝去的祖宗。
每年春节,家里写罢春联,就会裁剪剩下一部分残缺的红纸,为了减少浪费,奶奶就把这些边角料折叠起来,剪出和当年春节相对应的生肖和各类寓意吉祥的图案。
那时候奶奶剪纸,好奇的我就会站在一旁聚精会神的欣赏。但每一年,奶奶可是绝对少不了要剪出好多种与鱼有关的剪纸来,用奶奶的话说,鱼是吉庆、富裕、夫妻恩爱、爱情幸福、前途美好和幸运的象征。每年奶奶剪好了剪纸,我就会用浆糊小心翼翼地贴在窗户和墙壁上。
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只要家里张贴了那些活灵活现的剪纸,就会感觉整个屋子都会年味充足蓬荜生辉。看到那些鱼跃龙门和连年有余的各式图案的剪纸,人的精神就会有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只是岁月更迭,人们早已不缺吃少穿了,感觉平常的日子都远远地超越了曾经过年时的生活。只是我的奶奶也早已作古,人们春节时也依然会照旧蒸几条面鱼,买几张关于鱼的年画,且过年时还一定要买几条真正的活鱼来过年享用,这些都是顺应了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年年有余的遗俗。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只是没有了窗户上那种剪纸的衬托,就感觉过年少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氛围,而那种童年时代的“幸福”也永远的珍藏在了岁月深处的罅隙之中了!